好利來對員工“禁摩”:企業為何“管得越來越寬”?丨快評
這紙通知雖然傳達出“企業管理強化”甚或是“企業管理僵化”的意味,但其另一面未嘗不是“企業責任泛化”乃至“兜底責任”的傾向。企業需要承擔更大的工傷賠償風險,那么自然也會在責任擴大的同時加強權力。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權禁止員工選擇某一項交通出行方式,但如何在權責對等的原則下更好地確定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權責邊界,則是這起事件背后的真正課題。
責任編輯:陳斌
2024年9月14日,社交平臺上流傳一張好利來禁止員工在任何場合駕駛或搭乘摩托車的通知截圖。該通知顯示,近日,好利來一位員工于休息期間駕駛摩托車發生意外不幸離世,好利來因此發布該通知,并稱如果有員工仍私自駕駛或搭乘摩托車,公司有權與其解除勞動合同。9月15日,好利來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該通知為了警示員工”,公司后期會對反饋進行處理,“具體以公司安排為準”。
這份通知在網上曝光之后引發輿論熱議。有網友認為,這是公司出于安全考量的善意提醒;也有網友認為“好利來管得太寬了”;對于“威脅解除勞動合同”的措辭,也有網友認為有違法之嫌。好利來為什么要出這么一份通知,以及通知是否合理,還是要從事件的源頭分析。
企業的天職是營利,而不是慈善組織,行為動機更應從商業上的考量來理解。好利來是一家以生產經營蛋糕、面包、西點、中點等食品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并不涉足機動車產業,任何牌子的摩托車都不可能是任何意義的競品,此次“禁摩”也就不大可能是因為“禁止員工用競品”。因此,值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