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推理作家訪談錄丨陳漸:唐僧是個大偵探
“吐火羅國的國王呾度設被毒殺的慘劇,就是歷史上玄奘親身經歷和見證過的事件。我的小說創意也由此而來,我們過去總說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歷史上玄奘法師經歷的磨難中很多都是真實案件,于是我就把玄奘作為一名偵探人物,以偵探的視角重新進入他的西游旅程……”
責任編輯:劉悠翔
玄奘負笈圖,唐代,現藏于河南博物院。視覺中國
小說《西游記》的后世改編不斷融合著不同時代的社會歷史文化,比如1980年代,央視版電視劇《西游記》中“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這句膾炙人口的片尾曲歌詞,就與當時“黑貓白貓”“摸著石頭過河”“走向未來”“奔赴四個現代化”等話語之間存在內在一致性;1990年代,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話西游》則呼應了中國初代互聯網文化、解構文化與“無厘頭文化”;21世紀之初,網絡小說《悟空傳》又明顯將孫悟空和青春反叛文化相結合;最近幾年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點煩》以及動畫片《中國奇譚·小妖怪的夏天》,又將西游文化和當代職場文化聯系在了一起;一直到當下火爆出圈的游戲《黑神話:悟空》……
“西游故事”被一代代作者結合自己的時代經驗反復講述,歷久彌新。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陳漸的歷史推理小說《西游八十一案》顯然也是另一個版本的“西游記”。在這里,玄奘法師變成了一名偵探,讀者跟隨這位偵探的腳步和眼光,看到唐朝的盛世氣象、長安的繁榮熱鬧、西域的復雜格局。
正如陳漸所言,《西游記》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甚至“西游”這個動作本身就意味著從中國走向世界,帶有一種自我敞開、探索未知的精神內涵。從小說《西游八十一案》到劇集《四方館》,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雖然都有著大幅度的改變,但開放、包容的精神氣質始終貫穿其中?;蛟S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當下的歷史推理小說及影視劇創作,普遍更愿意選擇唐朝作為故事想象的歷史時空。
根據陳漸《西游八十一案》改編的劇集《四方館》(2024年)中的“偵探”元莫。資料圖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優秀的歷史小說所指向的,都不僅僅是過去,同時也包含現在,以及現在所通往的未來。
從“社會派”到歷史推理小說
朗·霍華德的小說《達芬奇密碼》曾啟發陳漸的歷史推理小說寫作,圖為2006年同名電影中的場景。資料圖
南方周末:你是什么時候開始讀偵探小說的?
陳漸:我小學時首先接觸到武俠小說,高一時從學校圖書館借閱了一套《福爾摩斯探案集》,讀完后大感震驚,后來還看了一些日本的推理小說,以及美國作家埃勒里·奎因的作品。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橫溝正史,我當時陸陸續續讀了他的《獄門島》《本陣殺人事件》《惡魔吹著笛子來》等十幾本推理小說,他喜歡將故事場景設定在昭和早期乃至更早的歷史時期,在一些比較封閉的日本村落中,充分融合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民俗元素,同時他的小說還是很嚴謹的本格推理,這一點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此外,我也喜歡“社會派”推理,松本清張的《點與線》《砂器》《零的焦點》,以及森村誠一、宮部美雪、夏樹靜子、山村美紗,一直到東野圭吾,他們利用懸疑推理小說來揭露社會現象,反映社會問題,這樣一種寫作方式具有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
南方周末:你是70后嗎?
陳漸:是的,我是1970年代末生人。
南方周末:結合我們之前的幾次訪談會發現,中國當代推理小說作家的代際性特征非常明顯。呼延云和你一樣也是70后,你們的推理小說閱讀軌跡就比較接近,比如奎因、橫溝正史、日本“社會派”等等。而像時晨這批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更年輕一輩的作者,他們小時候接觸推理小說一開始可能就是島田莊司。
陳漸: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流行讀物,我是從1990年代后期開始讀推理小說的,那時候島田莊司還沒有被翻譯引進。
南方周末:島田莊司最為人所稱道的代表作《占星術殺人魔法》,它的日文版1980年代就發表了,但翻譯和引進中國大陸則要等到2008年,那時候正好是時晨這一代國內作者開始閱讀推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