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公里/小時:非機動車道上的“速度與激情”
國內僅有深圳、貴陽等少數地方規定了自行車的限速標準——時速15公里。專家呼吁,可將騎行分為以通勤為主的日常騎行和以鍛煉競技為主的運動騎行,二者區分管理。
兩輪車的被動防護最高效直接的方式就是正確佩戴符合標準的安全頭盔。一位北京自行車運動組織者在活動通知中寫了三遍自戴頭盔,但活動當天仍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佩戴,甚至有騎行者覺得頭盔提供的“只算保險、不是安全”。
每當遇到有學騎車的家長,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副教授盧福泉就會問他們是否愿意讓孩子騎車上學,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否定。原因有兩點:一是學校沒有開設自行車課程;二是糟糕的道路交通環境。
責任編輯:曹海東
享受風馳電掣的騎行感覺之下,騎行也有意想不到的風險。視覺中國|圖
巴黎奧運會公路自行車男子金牌選手均速超過50公里/小時。一位騎行愛好者說,他日常的巡航速度在40公里/小時左右,如果是下坡路,也有可能到70公里/小時。
40公里/小時,這是百米飛人博爾特跑出的最快速度,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沒有道路中心線的公路,機動車限速也只有每小時40公里。在運動平臺“行者”上,一段6.6公里的熱門賽段,排名第一的平均速度為時速35公里,最高時速達到50公里。
毫不夸張,Cityride(城市騎行)已成都市人“新寵”。在北京,不論是窄而蜿蜒的胡同小巷,還是寬而坦蕩的馬路綠道,總有騎行者劃過的軌跡,“長安街夜騎”更成為北京旅游必打卡的項目。
享受風馳電掣的騎行感覺之下,騎行也有意想不到的風險。最近的一起事故是,2024年9月15日,一名內地女網紅在香港一處山道騎行,跌倒后被巴士碾過身亡。而在8月11日清早,一名男孩隨父親在河北一處未驗收路段騎行,被對面開來的車輛碾壓失去生命。
事實上,和機動車“鐵包肉”不一樣,自行車等非機動車是“肉包鐵”。雖然騎行靈活,但在道路上過度追求速度可能帶來安全隱患,一旦發生事故,后果往往更加嚴重。
就在最近,多地交管部門開始嚴查非機動車追逐競駛。8月29日,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發布消息,8月以來,已現場處罰非機動車追逐競駛違法行為2023起,并在熱點騎行區域增大執法力度。
騎行熱背后,非機動車管理還面臨著多個難題。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相比于機動車的事故以及造成的傷亡人數,非機動車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大,基本達到1/3了,“在這種情況下,立法還要進一步加快”。
15公里/小時
速度,是不少騎行族的追求——在城市道路“刷圈”,就像自行車比賽那樣。
“畢竟為了速度,有時也會沖紅燈,或從左側機動車道超車?!币晃唤煌ü芾聿块T執法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當前查處自行車違章的依據一般不是速度,而是是否有逆行、不按交通信號燈行駛、不在規定車道行駛等違法行為。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交通管理部門的態度與當前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交法”)有直接關系。
現行的道交法中僅規定了“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時,最高時速不得超過十五公里”,對于自行車則沒有規定。
南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