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70年的憂愁:薩岡遇上“小時代”

消費主義的興起、對激情和中產生活的想象,讓遠渡重洋而來的“薩岡現象”開枝散葉。而在這種現象生根的地方,薩岡的形象和作品還蘊藏著反抗荒誕的勇氣、快樂的意志,以及戰后一代年輕人對幸福的承諾。

責任編輯:周建平

在巴黎記者攝下的一張照片中,24歲的弗朗索瓦絲?薩岡站在法院的圍欄后朝鏡頭微笑,她因飆車而深陷三起訴訟案,嘴角卻掩藏不住疲倦和嘲弄。也有時候,鏡頭下的她在開庭前夕坐在法院的廣場前酗酒,或是因為車禍被送進急救病房。1959年那會兒,人們最關注的是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薩岡卻不是這樣。

1959年10月14日,薩岡在法院欄桿后露岀嘲笑的表情。三項起訴與她有關,她依傳喚到庭,為自己粗心的駕駛負責 圖/《薩岡,一個迷人的小魔鬼》(江蘇人民出版社)

1959年10月14日,薩岡在法院欄桿后露岀嘲笑的表情。三項起訴與她有關,她依傳喚到庭,為自己粗心的駕駛負責 圖/《薩岡,一個迷人的小魔鬼》(江蘇人民出版社)

五年前,19歲的她在處女作《你好,憂愁》中借筆下人物塞茜爾之口,為一種不道德的享樂主義生活疾呼:“作為理想,我打算過一種下流、丑惡的生活?!彼龑W斯卡·王爾德的作風奉為圭臬,堅信“罪惡仍然是現代世界生活中唯一的彩色音符”。

這部她用七個星期在酒吧角落的長椅上寫下的小說,出版幾個月內就創下了84萬冊的銷售紀錄。從此,薩岡的小說與皮亞芙的歌曲、香奈兒五號一起,被戲稱為“1950年代法國三大出口商品”。少女塞茜爾的形象成了戰后法國青年的叛逆代表,《你好,憂愁》則成為中產階級的典范趣味和享樂宣言。

大江健三郎也曾在回憶1950年代時列舉了幾個重要的事件:1953年,斯大林逝世,科學家發現DNA;1954年,美國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顆氫彈在比基尼環礁引爆,同年,薩岡的《你好,憂愁》出版。也是在1954年,西蒙娜?波伏娃也獲得了巨大成功,她因《名士風流》獲得了龔古爾獎。兩位女作家經常能見面,但在很多次會面的最后,波伏娃都坦言,“我不知道應該和薩岡說些什么?!眱煞N文學理念似乎針鋒相對,一種直接指向政治沖突,另一種則冒著被斥為“下流貨色”的危險捍衛著“左派文學”的原則。薩岡讓波伏娃惶恐不安,“孩子們和某些少年都會讓我如此惶恐?!?/p>

波伏娃的惶恐不難理解。薩岡是一種現象,她對物質、揮霍和激情的迷戀,她那被寵壞了的任性少年的生活方式,既宣告了一個舊世界信仰的全面崩塌,也讓同代人從中看到了“新世界”失敗的證明。

21世紀的最初10年,薩岡的作品被集中引進中國大陸。作為青春文學商業化的一種極致典型,“薩岡現象”遠渡重洋而來,恰巧趕上了“80后”青春文學的商業奇觀。她的反叛姿態和享樂宣言,曾為新世紀的青年亞文化和消費主義浪潮送來微風,成為年輕一代反叛父輩文化的精致武器。

2004年9月24日,薩岡因病去世,享年69歲。2024年是薩岡逝世20周年,也是《你好,憂愁》出版70周年。這個迷人而邪惡的少女,總是帶著疲倦的笑意,向世人展現著一種“生命之輕”,而在薩岡其人和薩岡現象之下,掩藏的是時代怎樣的沉重、憂傷和不安?

薩岡和她的貓 圖/IC photo

薩岡和她的貓 圖/IC photo

想象中產,想象激情:“薩岡現象”在中國

薩岡在中國的引進始于1987年,翻譯熱潮的頂峰形成于2006-2011年。彼時,中國青年亞文化的商業奇觀正在形成。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80后作家”的青春文學正在冒犯著他們的父輩、培育著年輕的讀者。此后,《小時代》三部曲在一片罵聲中收獲七千余萬票房。

思想解放、物質財富迅速積累之后,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虎視眈眈,顯示出一往無前的力量。不同于父輩的集體話語,新世紀的年輕人有著全新的生命經驗試圖講述,這是一種全然陌生的城市體驗,混合著反叛的姿態、物質的誘惑、對小我的迷醉、對情欲和傷痛的張揚。于是薩岡的憂愁送來了涼風。

根植于傳統社會的物質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