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基永讀《正倉院里的唐故事》 | 唐風鴻印奈良秋
水公的文字,如同唐代的文物一樣,雕琢精美,布局勻稱。在當代介紹文物的書中,堪稱白眉。
責任編輯:劉小磊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秦穎 | 攝影。
中國是文物之淵藪,三代以還,地上地下的文物不勝枚舉,唐代更無論矣。不過有很長一段時間,國際漢學界討論唐代文物,多舉日本正倉院作為標準器物,此無他,一則中國有數十年對外封閉,外人難得涉足;二則正倉院所藏有信史可查的唐代文物標準器,沒有經歷任何戰火和掠奪,這不僅在日本,在人類歷史上,都堪稱奇跡。
公元八世紀中期,日本圣武天皇駕崩之后,光明皇后為了紀念先帝,將天皇生前最喜愛的寶物和用品、文件等捐贈給奈良的東大寺,并建設“正倉院”收藏,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奈良,當時懵然不知正倉院的大展,只是慕其名,去看了一次建筑,那是一座底部架空的干欄式木構巨屋,分為三開間,即儲存天皇御物的北倉、中倉,和儲存寺院文檔的南倉。當時正處于中國唐代中期,正倉院的收藏歷來由皇室和寺院擔任看管,不僅千年未受破壞,更重要的是連當時收入寺院的賬本都保存下來,賬本中清晰地記錄了唐代人對各種文物的名稱,這使得正倉院文物比起中國豐富的出土文物更加具有指標意義。
《正倉院里的唐故事》,揚之水著,上海書畫出版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