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二次元社畜,選擇背痛包去上班
在二次元文化里,有痛車的說法,指車上貼滿動漫角色的圖案;也有痛床,指床上擺滿動漫角色的周邊;還有痛傘、痛水杯、痛美甲等。
當一個相對小眾的文化突然涌入大量感興趣的路人、創作范圍也隨之變得更加豐富時,我們稱之為破圈。
責任編輯:劉韻珊
(IC photo / 圖)
“三十多歲的人了,背著痛包去公司很奇怪嗎?”
“痛包,一款很新的二次元打工人護身符?!?/p>
“不要輕易背痛包上班,否則你會愛上上班?!?/p>
最近,一股關于“痛包上班”的風潮在社交平臺悄悄地流行起來,不少打工人曬出自己的痛包裝備,并且表示,自從背上痛包,感覺通勤路上的班味減輕了,效率提高了,天空變藍了,心情也變好了。
但當路人興高采烈地接下安利,轉頭去購物軟件搜索“痛包”的時候,卻容易感到一頭霧水:怎么這里賣的痛包,看上去平平無奇,甚至有點樸素低調,跟博主展示出來的很不一樣???
要想解開這個疑惑,我們首先得知道,痛包是什么,痛包文化又是怎么從小眾走向大眾的。
痛包,痛在哪里
提起痛包,普通人可能會容易聯想到“疼痛”、“傷痛”這樣的詞匯,但對于老二次元們來說,擁有一個甚至更多的痛包,大概就是家常便飯。
“痛包”這個詞最早來自日語,因為二次元色彩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