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浩:重讀沉默之子 | 心智生活

一個人的心智在其他心智中無盡地漫游,探索,并試圖重建在外部生活中不斷崩壞坍塌的美善與真實。

有兩種沉默,一種是作家有意無意地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東西,另一種是無力表述或無法表述的不可說之物。而評論要完成的工作,就是“經由未說出的事物,有可能抵達不可說的事物”。

責任編輯:邢人儼

文學評論家程德培及其“偶像之作”邁克爾·伍德《沉默之子》。資料圖

文學評論家程德培與邁克爾·伍德《沉默之子》。資料圖

1

出版界的朋友做詹姆斯·伍德的書做得上癮,順手也把邁克爾·伍德的《沉默之子》引進了新譯本。兩個伍德就此同框,一時間讓人有些欣慨交集。

因為《沉默之子》是已故的程德培老師最喜歡的文論著作。前些年我們在飯桌上大談詹姆斯·伍德,他就微微表示過不屑,說他更喜歡另一個伍德。這個意思后來在他2019年出版的文論集《黎明時分的拾荒者》序言中有更清晰的表述,在這里不妨多引幾句:

這兩年,一個叫詹姆斯·伍德的評論文集頗受歡迎,其批評的睿智與鋒芒著實讓人佩服,但我并不喜歡其過于氣盛……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另一位伍德的書。十五年前,當我偶爾間讀到《沉默之子》一書就立刻被吸引住了,它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之作。盡管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邁克爾·伍德為何許人,盡管顧鈞稱自己是第一次譯書,并且據介紹伍德的代表作《電影中的美國》也無中譯本。但是這本評價了十四位作家批評家的集子依然讓人心生敬意。它也是我重操舊業的動因之一。經常翻閱此書能讓我對自己的書寫心生不滿,從而在下一次書寫中努力超越自我。邁克爾·伍德闡釋馬拉美言辭的警告一直是我評價同時代人的座右銘:自以為趕上時代的人是落伍的,或者自認為了解時代的人根本不知今夕為何夕。宣稱跟自己同時代,只會失去如此宣稱之前可能有的任何可信度。

還是邁克爾·伍德說得好,“真正跟我們同時代的不是那些作家,而是他們的作品。時鐘上確切的時間是我們初遇這些書的時間,是它們進入并改變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的一部分的那一天,那一瞬。時間包括了我們閱讀這些書的方式,包括了理由和心境,也包括了背景以及我們當時的習慣或興趣?!?/span>

德培老師說的十五年前,是2004年。正是從那一年開始,他重拾文學評論的舊業,先是在《上海文學》上開了一個評刊專欄“讀后ABCD”,短小精悍,像是一個熱身,隨后又和張新穎老師在《上海文學》發表對談“當代文學的問題在哪里”,誠懇寬闊,似乎徹底宣布了他的復出。也是2004年,我剛剛從復旦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畢業,落腳于一家出版社做編輯,隨后數年又輾轉于民營圖書公司和雜志社,工作之余胡亂接一些寫書評影評的活,對未來一片迷茫,不認識德培老師也不知道邁克爾·伍德。到了2009年,我在待業半年之后,碰巧有個機會入職新改版的由吳亮老師做主編的《上海文化》雜志做編輯,德培老師和吳亮老師是至交,自然是這本新刊的重要作者,而我也就成了德培老師文章的編輯。我記得單是創刊那一年,德培老師就貢獻了四篇文章,再往后這十余年,德培老師大部分重要的文章也都是刊發在了《上海文化》,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這本刊物的出現徹底激發出他晚年最熾烈的寫作活力。但我和德培老師真正相熟,還要等到2011年,我在復旦時的同學兼室友黃德海也來到《上海文化》雜志做編輯,我倆化名在自己刊物上寫文章,被德培老師看到,就打電話向吳亮老師稱贊,吳老師很開心,說這兩個人都是我手下的編輯。打這以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