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
地震掰碎了兩個家庭的各自一半,最終,兩個殘缺加在一起,再次成為完整的一體。最低限度的組合成本,最高限度的生活動力。
責任編輯:李楠 梁偉馳 實習生 周明太
即便災難讓人心如死灰,繼續流淌的時間,卻逼著人與人之間相互取暖
一個在下面篩沙土,一個在上面砌磚。一棟四層的新房正在從地面上站起來。他們在為別人建起新家。
女人總是靦腆地笑,往男人的身后躲,卻還不那么習慣親密無間,總是稍微保持著一點點距離。男人在上海打工多年,見過些世面,有著客氣的微笑。
母賢碧和張建均,被稱為北川第一重組家庭。
他二十年前入贅蔣家,她二十年前嫁到蔣家。他是她的親戚的妹夫。她是他的大姨子的本家。
他叫她“母姐”,她叫他“建均”。每從上?;貋?,他就到她家喝酒。兩個男人推杯換盞,女人在一旁縫補操勞。兩家的房子是前后院,兩家的孩子親如兄弟。直到住進板房,他們都是同一個小組里相距不遠的對門鄰居。他們彼此沒有惡感,二十年相安無事。
以前,男的在上海打工,女的打理家務、幫親戚照看麻將館的生意——再普通不過的北川生活。
地震后,一邊沒了男人,一邊沒了女人。在旁人看來,這是兩個能夠相互咬合的缺口。
他們的媒人,是他的大姨子,是她的本家親戚。
對這一男一女來說,這個提議是突兀的。在猶豫中,9月底,男人再次遠走上海。女人卻遭逢了意想不到的事——她開始頭暈、發低燒,到醫院一檢查,血小板降低。男人在上海接到了她的電話,更多的是短信。這個相夫教子二十年的女人,心開始慌。當她按下“發送”,心知另一端連著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會回我的”。
男人心中涌起了責任感——“我不能不管”,于是從上海返回,帶著女人跑醫院。做不起手術,就開一些藥保守治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