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沒》打撈沉沒的記憶:中國漁民譜寫人性與道義丨快評
歷史敘事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傳統的史學著作,也可以是實體的紀念碑、博物館,還可以是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等。而歷史敘事的多寡、優劣、成敗,決定著后人能否記住這一段歷史。成功的歷史敘事甚至可以成為宏大敘事、或是后人追捧的標志性事件,否則它也只能靜靜地躺在檔案館里,留在當事人與幸存者的腦海里,甚或鮮為人知。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熱映,引發不少討論。這部時長兩個小時的紀錄片借助實地探尋、檔案整理、走訪幸存者等方式,完整還原了八十多年前的那場沉船事件??催^紀錄片的觀眾對其贊譽有加,諸如“東方敦刻爾克”“《泰坦尼克號》的結構,《敦刻爾克》的材質”的評論常見于網絡。
紀錄片“全部基于歷史事實”:1942年10月1日,一艘日軍征用的改裝貨輪“里斯本丸”號滿載著1816名英軍戰俘,在從中國香港前往日本的途中,于中國舟山以東海域遭遇美軍潛艇襲擊,船體重傷且面臨沉沒命運。次日日軍棄船并封死了戰俘船艙。英軍戰俘自發與日軍搏斗,部分戰俘成功逃離船艙跳海逃生。附近的中國漁民自發趕來救援,最終救起384名英軍戰俘。
紀錄片正是因其真實而動人心神。英軍戰俘悲壯的沉船逃生場景,中國漁民慨然地施以援手,幸存者與死者后代的深情紀念,美軍魚雷艇船員事后的內心煎熬,日本民船船長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