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媛麻辣燙”被圍攻:稱謂的“由褒入貶”說明了什么?丨快評
一個詞的褒貶含義,往往會隨著詞所指對象的屬性而變遷。本來是褒義的詞,其所指稱的人物/群體如果漸漸因為實際行為位于價值鏈下游,這個詞就帶上了貶義,甚至于被如此稱呼的人物/群體也會認為這是“明褒實貶”;反之,本來是貶義的詞,如果其所稱呼的人物/群體在言思學行上占據價值鏈上游的話,本來貶義的詞語也會漸漸變成褒義,乃至這些人物/群體也會樂于以此自稱而不覺其辱。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一家麻辣燙店的名稱引起一場風波。
2024年8月29日,西南大學校外一家名為“校媛麻辣燙”的店鋪被某平臺博主掛到了網上,配文寫著“他不會覺得自己的店名取得很幽默吧?都能想象到麻辣燙老板意淫的樣子”。隨后該店鋪收到大量惡評,還有一個名為“文學院繼續教育辦公室”的賬號在店主賬號下留言“你還沒有改名字,遲早倒閉,沒打工商局投訴你算輕的”。
事件發酵之后,店主在網上發言澄清。店主表示自己真名就叫“張校媛”,只是一個“創業的普通人”。店主呼吁先后發難的學生網友“不該是路過看到一個字都要去無限放大與遐想”“不該是因為某個小店不入眼就加以言辭評判”。發表惡評的學生網友先后道歉。
9月26日,店主對《九派新聞》表示,澄清后生意也沒有明顯好轉,希望盡快恢復正常生活,“覺得委屈,但不會更改店鋪名字?!?/p>
此事本身的是非曲直一清如水。除非涉嫌實際的侵權行為,天下沒有一條法律禁止老板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店鋪。在2009年的“劉德華板鴨”事件中,四川崇州的板鴨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