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枕水,詩詞中的中國之味
一杯清香汾酒,從六千年前的杏花村,流過華夏歷史,將古與今串聯為一體,與中國人的文化根脈共生。
清代道光年間,閩浙總督孫爾準在同僚韓克均家做客,得以嘗到來自山西汾陽的汾酒,其酒清香甘美,如飲三春芳菲。借著幾分酒意,孫爾準提筆寫下了《飲蕓昉中丞杏花村酒賦謝》:“杏花村枕汾水濱,村中風氣含古春。春光駘蕩何所著,散入汾酒清而醇?!?/span>
孫爾準所作《飲蕓昉中丞杏花村酒賦謝》一詩,刻錄在《泰云堂集》中
他不是第一個寫杏花村與汾酒的人,早在那個引無數詩人遙望的唐代,被譽為“晚唐七絕圣手”的杜牧,便以一首《清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傳響至今的一筆,其“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更在無數酒中君子的夢中,留下了一個詩酒流芳的目的地——杏花村。
作為中國最古老“酒都”之一,杏花村天然便帶有中國式的浪漫。掩映在杏花枝葉間的古雅山村,屋檐下彌漫蕩漾的清醇酒香,酒之風、詩之韻,與靜水流深的文化積淀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多層次的中國之味。
作為中國古老“酒都”之一,杏花村天然便帶有中國式的浪漫。
2024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來到了汾陽杏花村,他將循古人足跡,走入氤氳千年酒香的杏花村古鎮,在詩與酒中,品中國之味。
杏花古村,春天之味
巍巍黃土高原的萬千丘壑,在呂梁山脈東麓傾斜向南,形成了山西汾陽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位于汾陽東北區域的杏花村鎮,自古杏樹廣植,因而得名。每逢花開時節,春雨如酥,鎮中杏花如絳霞蒼雪,正是許渾詩中所謂“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之景。
金色的黃土地,孕育了最早的華夏文明,中國酒文化也濫觴于此?!抖Y記·月令》載,制酒有“秫稻必齊,麴蘗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之“六必”,其中“秫稻必齊”“水泉必香”指向的是釀酒之地的天然條件,而杏花村,無疑同時達到了這兩個嚴苛的條件。
四季分明的氣候與富含營養的土壤,令汾河流域的大麥、麻豌豆與高粱茂盛生長,所結之實顆顆飽滿。汾水蜿蜒而過,又為杏花村提供了充沛的地下水源,正所謂“十里九度水,清流帶寒沙”,這些地下水在黃土與巖層的重重過濾下,變得純凈甘美、富含礦物質,無怪乎清代酒文化大家曹樹谷曾對杏花村的水井贊譽有加:“申明亭井水絕佳,以之釀酒,斤兩獨重?!?/span>
氣候與水土、風物與技藝在杏花村相遇,造就了中國最古老的釀酒文明。1982年,人們在汾水之濱發掘出了震驚世界的古杏花村遺址,遺址廣達15萬平方米,最早的堆積層早至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在杏花村遺址中出土的小口尖底甕,是中國最早的釀酒器,也是甲骨文“酉”字的象形來源。這足以將杏花村的釀酒史,追溯至六千年前的先民時代。
在杏花村遺址中出土的小口尖底甕。
而在系統性文字誕生后,汾水之濱的“汾清”更是名聲大噪,《北齊書》載,北齊武成帝高湛與河南王高孝瑜情誼甚篤,曾向高孝瑜寫手書道:“吾飲汾清二杯,勸汝鄴酌兩盃?!边@與《周禮·酒正》中對“上品清酒”的描述遙相呼應,共同證明了汾酒前身——汾清在酒史中的重要地位。
在談及白酒工藝時,苑利認為,在元代時,一項白酒工藝革命悄然發生?!埃ㄕ麴s)白酒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漢代起源說,一種是唐代起源說,也有宋代起源說,但比較嚴謹的說法,是元代起源說,這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當中有記載,說白酒(蒸餾酒)并非古法,是在元代的時候從西域傳來的?!?/span>
在蒸餾工藝發明前,古酒往往存在“?。ǘ葦档停迸c過濾后仍留存雜質的通病,而蒸餾工藝則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發酵后的原酒被提取為清香醇厚的高度數酒液,且絕大多數雜質被剔除,令酒質變得晶瑩剔透——如今的中國白酒就此誕生,并形成了十二大香型,其中以汾酒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最為古老,因其“入口綿,落口甜”的絕佳滋味而名揚四海。
來自杏花村的酒中滋味,天然與春季相配。自古以來,春季便有飲酒食辛的習俗,《荊楚歲時記》有云:“春正月,飲酒茹蔥,以通五藏?!备输>葡闩渖袭敿静烧摹拔逍痢敝?,清香醇美、爽辣鮮甜同時在舌尖迸發,這是中國人關于春天的味覺記憶,也是一場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巧妙際會。
以酒釣詩,風雅之味
杜甫曾在詩中寫道,“清談見滋味,爾輩可忘年?!薄拔丁敝蛔?,不僅在唇齒之內,更在詩人筆墨淋漓之下。歷代詩人用珠璣字句,織就錦繡華章,以求詩中真味,而在這場“尋求詩味”之旅中,酒的地位極其特殊。
“《全唐詩》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歌,在這將近五萬首詩歌當中,帶‘酒’字的有五千一百一十三首,和酒有關的詩有近萬首。所以我們說,詩酒同源,喝酒有助于(詩人)進入寫詩的狀態?!痹防f。
作為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酒與詩歌相伴相生。王維在《送孟六歸襄陽》中,以“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述說隱居之樂;而山西人柳宗元則在《飲酒》中寫道,“舉觴酹先酒,為我驅憂煩?!睒O力描述飲酒之暢快。尤為著名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其序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逼渌寄钍肿阒?,在酒的作用下被放大,融入詞中,千古流傳。
“酒是放大器,能夠放大古人的情緒?!痹防f。美酒與美景,最易引發詩興,而兼具杏花繽紛的春色與數千年釀酒史的杏花村,則無疑擁有詩歌的底色。唐代著名詩人薛能在北歸時,想起家鄉汾陽的風物,便曾提筆寫下“雨干楊柳渡,山熱杏花村”之句;而溫庭筠詩中的杏花村,則帶著微微的悵惘:“晚風楊葉社,寒食杏花村?!睙o數詩人在杏花村歡飲又別離,在落花與微雨間遠望碧空飛燕,而這些關于杏花村的快意、憂傷、歡愉或思念,都以詩與酒為承載,為杏花村留下了一份屬于詩歌的浪漫意味。
杏花村景。
古人也早早意識到了酒與詩歌的密切關聯,蘇軾認為酒“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美酒可掃煩憂,激靈感,助詩興,因此得到了眾多文人墨客的青睞?!爸窳制哔t”之一劉伶嗜酒如命,在被夫人禁酒后,他竟以祝禱為借口,飲酒而歌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倍娛ザ鸥σ苍鴮嬀茣r鬧的笑話記在詩中,并以《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為題,頗有曠達不羈的意趣。唐代李適之不僅愛酒,更愛收藏酒器,據說其珍藏的“舞仙杯”,在斟滿酒后,可見杯底的小人搖曳而舞,既然稱為“舞仙”,所斟之酒自然以澄澈清香為宜。
從六朝至唐宋,再至明清,文人在雅集上以酒釣詩,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晉代巨富石崇曾建金谷園,會天下名流,帳飲唱和,“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三斗”亦被后世稱為“金谷酒數”。而在宋代,畫家李公麟用一幅《西園雅集圖》,詳細記錄下了蘇軾、黃庭堅等北宋“文人天團”齊聚在駙馬王詵的西園飲酒唱和的景象。
當詩人的酒盞相互碰撞,無數名作便傾瀉而出,墨與酒在紙面暈染出的,是千年文脈的風雅韻味。
天之美祿,文化之味
杏花村所處的晉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而酒自古便是祭祀、禮儀所不可或缺的一環,當古老文明邂逅甘洌酒香,氤氳而起的,是數千年文化積淀的味道。
早在先秦時期,酒具便是尊貴地位的彰顯,“在器謂之‘尊’、‘爵’,在人謂之親、貴”。其后的“爵位”之義,便是從酒具引申而出。因為酒乃“天之美祿”,是人的智慧與天賜的合體,因此自帶儀式感。
而在唐宋時期,酒已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風雅生活與文藝創作的標配。唐人愛酒如命,書法家張旭與懷素寫字時必以酒助興,并稱“顛張醉素”;而宋人更將酒作為舉國大事來看待,北宋推行“榷酤法”,將酒業作為官營業務,只有技藝優良的大酒樓才有資格釀酒。飲酒時也將風雅趣味貫徹到底,《都城紀勝》載,在汴梁酒閣之中,將樓下散座稱為“門床馬道”,而樓上則以層數分為一山、二山、三山,酒量越豪,則座位越高,稱之為“過山”。
在民俗層面,酒也早已融入百姓生活。古代百姓每逢年節必飲酒,作為對自己辛勤勞動的犒勞。杜牧所寫《清明》便是絕佳案例——每到清明節,人們或飲酒踏青,或以酒祭祖,正所謂“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而中秋,更要把酒一杯,對月載歌載酒,慶祝團圓佳節。古代有一種趣味橫生的“中秋賞月令”,以骰子的“幺”為“月亮”,沒搖到的人便自飲一杯,搖到月亮時,則滿座皆飲,寓意清輝滿庭。這些既是筵席上的助興,也是深入基因的文化習俗,當甘洌的酒香四溢,人們對風雅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希冀與祝福,便匯流成了中華文脈最蓬勃也最本真的意蘊。
杏花村中,詩與酒相逢。
一杯清香汾酒,從六千年前的杏花村,流過華夏歷史,將古與今串聯為一體,與中國人的文化根脈共生。數千年的工藝傳承之味、詩詞風流之味、文化積淀之味,便這樣濃縮在了杏花村古鎮的一杯清香白酒中。
它源于杏花村,但絕不僅限于杏花村,無論何時何地,只需碰一碰杯,綿甜清幽的酒味便彌漫開來,一切便盡在不言中,這是屬于中國人的人情味。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