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出走的決心》:被更多人看到,才是它的意義所在
“我覺得這個故事的當代性在于,在今天這個新媒介的時代,一個女性擁有了更多出走的可能性,也擁有了新的謀生的可能性,她的生命體驗也越來越遼闊?!?/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娜拉出走后怎樣?——不是墮落,就是回來。”1923年,魯迅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一場演講上做了如是判斷。
2024年9月13日,電影《出走的決心》在全國公映。此前,導演尹麗川、編劇阿美和演員詠梅在北京大學的一場活動上與學者戴錦華對談,也難免聊到了百年前這場關于娜拉命運的判斷。
戴錦華說:“從看到這個片名就在想,好像19世紀、20世紀之間,關于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關于中國的文化,關于中國與世界,關于女人,關于年輕人的一個最響亮的說法就是出走,一個最有力的形象是娜拉。在一百多年后,我們再一次(看到)關于出走的形象。”
20世紀初,南京磨風藝社公演《娜拉》劇照。資料圖
這部電影以自媒體博主“50歲阿姨自駕游”的真實經歷為原型:1964年出生的蘇敏,原本是一位普通的下崗女工,多年來一邊打零工,一邊照顧丈夫、女兒和外孫。
但蘇敏的付出并沒有得到丈夫應有的尊重,他早已經習慣漠視自己的妻子。2019年,蘇敏罹患了抑郁癥,后來受到網上旅行博主的啟發,決定開始學習駕車,并且用不多的積蓄購置了一臺小車,以自駕游的方式開始新生活。蘇敏的視頻在互聯網上被關注后,《紐約時報》也特別報道了她的事跡,稱其為“無所畏懼的公路旅行者”。
電影沒有圍繞女主角李紅在路上的見聞展開敘述,而是以她20歲到50歲半生的經歷講述一個女人漫長的“出走”前史。李紅雖然一直向往自由,但卻不斷因為自己女兒、妻子、母親和奶奶的身份被“綁架”,為家庭不斷地做出犧牲。最終,在一場家庭聚會后,她對家人喊出了心聲“我和你們是一樣的”,頭也不回地奪門而去……
現實中的蘇敏在離家后做上了自媒體,粉絲越來越多,她也越走越遠,學會了帶貨直播,還換了大房車,一直奔波在路上;電影中的李紅開著小汽車行駛在遼闊的世界,她勇敢地扔掉了屬于丈夫的ETC卡,也獲得了女兒的理解……
演員詠梅扮演了片中的李紅,她刻意沒有貼近蘇敏的人物原型,而是著重刻畫人物的內心。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看到過千千萬萬個‘出走前的蘇敏’,現在終于看到一個很勇敢地去挑戰的人,為了自己能選擇這樣一個未知的前途,真的了不起。”
電影《出走的決心》的女主角李紅(詠梅飾)。資料圖
這并不算一個中國式大團圓的故事,蘇敏和李紅都沒有回到那個將她們困住的家庭中。蘇敏在網絡上走紅后,有人在她的短視頻底下留言:“你的故事好適合拍成一部電影。”但也有人說:“如果拍成電影,那她最后一定得回到家庭才行。”
“我對這種言論真的很不解,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結局是回到家庭,從一開始就決定了結局就是出走。”編劇阿美說。
阿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女性要有出走的行動,這才是完成了她的主體性,成為真正的自己。即使她(因為種種原因)回來了,也是反抗了,在精神上獨立了。”
尹麗川則說:“我覺得李紅不會回來,回來也會回到一個自由的地方,她的肉體可以不在路上,但她的精神已經不可回頭了。”
在電影的首映式上,有一位男觀眾不服氣,他認為主創刻意貶低了男性。他說:“電影說的我們男的什么都不是,在家里一事無成,如果沒有男的怎么能夠提供經濟基礎,怎么提供穩定的住所?再說一句基本的,如果沒有男的,都沒有辦法生育小孩……”也有觀眾說:“這部電影講的什么故事啊,難道男的沒說好話,女的就要出去旅游?”
因為不理解,這部在豆瓣網8.6分的電影也包含不少一星評分(一星相當于10分制下的2分),但導演尹麗川卻覺得這恰恰是電影的意義所在。“冒犯到他們就太好了,這說明這部電影正在被更多人看到,也是它的意義所在。”
“我被困住了”
“生育之前,我曾認為自己擁有全世界。”尹麗川說,“很多東西,真的是做了母親之后才意識到的。”
在成為導演之前,她是頗為活躍的詩人,以獨立先鋒聞名詩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