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推動中國救援體系大革新

在應急救援中,如果政府和軍隊力量是心臟與主動脈,民間組織是血庫,協調性組織就是靜脈,志愿者就是生命之血,一體聯動生命機體才能平衡有力、長效運轉。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周明太

●防震減災法實施對于屬地管理原則的確立改變了指揮面貌,“不管你來的級別多大,現場指揮的即使是處長,軍隊的將軍也要聽從現場指揮官指揮”。

●在應急救援中,如果政府和軍隊力量是心臟與主動脈,民間組織是血庫,協調性組織就是靜脈,志愿者就是生命之血,一體聯動生命機體才能平衡有力、長效運轉。

汶川8級特大地震突發,震后15分鐘,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迅速啟動國家地震應急預案一級響應。

1個半小時后,溫家寶總理飛赴四川重災區統一指揮、協調救災,國務院各部門地震應急響應,四川、甘肅、陜西三省災區各級政府在30分鐘內啟動應急響應占93.3%。

這一應急反應,與2005年來全國地震系統逐步建立地震應急預案管理信息平臺系統有關。

汶川地震后,中央對應急救援體系的改進更加重視。

2009年3月,由中國地震局牽頭,會同民政部等有關部門正式著手修訂《國家地震應急預案》提交給決策層,增加包括組織指揮體系完善和保障機制,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措施和程序等,預計7月完成。

預案與預案之間將加強銜接

“比如在同一區域內每個預案都準備了水、帳篷,有的重要物資又都沒有,這樣就出現重復和遺漏”

中國地震局緊急救援司副司長尹光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地震應急預案針對普通災害,而對類似汶川地震的巨災(死亡1000人以上、經濟損失超過 10億美元以上)缺乏應急預案,需要補充舉國處置機制,“預案中要充分考慮救援、醫療、衛生防疫、安置災民等各部門工作協調機制”。

程序設計上,國務院抗震指揮部負責現場組織決策,中國地震局承擔該指揮部辦公室日常工作。一旦巨災發生,中國地震局負責啟動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在最快時間內對災情進行初評估,第一時間將信息上報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

民政部救災司處長張宇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修訂也將進一步細化應急救災資金、物資、裝備、技術安排等,提高國家層面對重特大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

IBM中國研究院研究了自2005年《中國地震應急預案》正式頒布的各地幾百份預案,發現它們缺乏整合協同規劃,“比如在同一區域內每個預案都準備了水、帳篷,有的重要物資又都沒有,這樣就出現重復和遺漏”。

IBM中國研究院建議,建立智能預案信息系統,按照結構化模型描述預案,系統分析,同時預案要建立在準確的應急風險評估基礎上,基于歷史數據作分析,“各地基礎數據,涉及氣象、民政、地理、城市規劃等各部門,需要通盤考慮。”孫偉博士說。

張宇星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