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D”城市,高溫只是附加作用|記者手記
氣候意義上的高溫只是他們身上的稻草,而非大山,和40℃熱浪相比,生活艱辛的體感似乎更加劇烈。
責任編輯:汪韜
2024年8月24日,重慶觀音橋商圈大屏幕上的廣告。視覺中國/圖
9月底的雨后,重慶終于降溫,斷崖式入秋。
此前,夏末秋初的重慶熱成一個巨大的烤箱。8月底,重慶連發十幾天高溫紅色預警,我來此采訪,正午走在街頭,腳步會加快、頭腦會發蒙,意識跟不上行動,恍惚間以為自己是即將發生美拉德反應的食材。
作為網紅旅游城市,重慶的景區附近賣的多是用來打卡拍照的國風折扇,起初我還為自己提前準備了便攜電扇得意,很快就被“打臉”了:在烤箱里,熱空氣循環只會加速食材脫水變熟。
在報道《最高43.6℃,高溫考驗下的重慶細節》前,我知道地球正在經歷一個又一個“最熱的夏天”,見過很多數據分析、專業文章,我卻不曾觸碰在高溫天氣下掙扎著生存的人。
經歷了掃街式的采訪,我發現在這座空間布局復雜立體的“8D”城市,高溫只是附加作用。
“還不如回奶茶店,至少有空調吹”
外賣員是被列入重點采訪的高溫脆弱人群。
在解放碑附近的奶茶店“茶顏悅色”,我遇見了一群年輕的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