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劍嶠 | 網絡時代藏書的術與道
網絡的出現,使得當今時代成為最適合普通人藏書的時代之一。劉錚的《西書東藏:中國文化名家的外文藏書》向我們示范了一個網絡時代的藏書人該如何獲取他的收藏,以及能用他的收藏來做什么。
責任編輯:劉小磊
劉錚和他的新書《西書東藏:中國文化名家的外文藏書》(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秦穎 | 攝影。
很多喜歡藏書的人似乎都覺得,就藏書這件事而言,從前的日子比現在美好,越久遠的越美好。乾嘉時期的黃丕烈時常迎來書賈上門,要賣給他宋版書(當然開價很高,但藏書幾時不費錢呢);民國的周作人、錢玄同等人在廠甸逛冷攤,宋版書是碰不上了,可遇到明清善本乃至有名的文人學者之稿本、鈔本,并不是稀奇事;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陳子善、方繼孝、謝其章在北京潘家園、中國書店、上海文廟等處,以廉價買得晚清民國名人手跡、舊藏、簽名本的傳奇故事已是耳熟能詳,也讓我們過一把對屠門而大嚼的癮,恨不早生幾十年躬逢其盛;連劉錚也說,今日他回想起十幾二十年前,“也不禁對彼時好書之易得徒然興慨”(《西書東藏》,頁288)。
這種想法,自然不能說是錯的,且不說如今想在拍賣場以外的地方買到宋元舊槧,無疑已是跡近神話,哪怕至今只有百年的新文學作家簽贈本,也成了索價甚昂的珍品。不過我們不能忽略的是,近二十年來一個新興的因素打破了上述規律,讓藏書一事變得比以前便利得多,事實上它的出現,使得當今成為最適合普通人藏書的時代之一。
這個因素就是網絡舊書平臺的興起。雖然網絡讓舊書市場“變平”,一本書、一方印章、一個簽名的價值在眾多精明店家的商業判斷中趨于動態平衡,撿漏比從前更難,但是由此匯聚到我們眼前的舊書實在太多,地表即使再平坦也免不了有褶皺與洼地,總有一些他人不及見、不能識的好書,等待有識之士用鼠標去發掘,而以往它們受限于地域,不可能出現在每個人面前。劉錚的《西書東藏:中國文化名家的外文藏書》(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一書,正是最佳典范,它向我們示范了一個網絡時代的藏書人該如何獲取他的收藏,以及能用他的收藏來做什么。老實交代,我正是通過拜讀劉錚這幾年來的相關文章,學習揣摩其經驗,也發展了利用網絡收藏名家舊藏與簽名本的愛好,當這些文章結集成書,重讀一過,不僅仍然大有收獲,并且正如劉錚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