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考古六十年:王炳華的西域漫游
一個一個的考古點,多年后在王炳華的腦子里連成了一個大的歷史畫面,這個畫面是傳世文獻中難以見到的樣子。
責任編輯:劉悠翔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塞外風沙,晚年的王炳華居住在上海青浦郊外淀山湖畔的一家養老公寓內。這么多年過去,古墓溝、樓蘭、尼雅、依循,這些新疆地名依然鮮活地跳動在王炳華的腦海中?!叭说木μ邢蘖??!蓖醣A說。作為一名考古學家,王炳華已經放下了手中的鏟,但作為一名90歲的作家,他還沒有放下手中的筆。
養老公寓的書桌上,擺滿了各種材料、書籍,提示著這位老人每天的工作狀態。2024年,王炳華一口氣出版了兩本著作,《瀚海行腳——西域考古60年手記》《尋找消失在沙漠深處的文明——樓蘭、鄯善考古研究》,都是他早年考古工作的總結?!拔戳说氖虑樘嗔恕?,和新疆有關的考古、寫作,一干就是60年,但他還想去更多的考古現場,還有更多未完成的案頭總結工作。
新疆鄯善吐峪溝大峽谷。icphoto
采訪王炳華的這天上午,一位法國的考古愛好者正好也來拜訪。布安瑞(Eric Bouteiller)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但他的業余愛好是漢代的古墓,他專程來養老院向王炳華請教西域漢代考古的情況。
“你為什么來找我?”王炳華問布安瑞。布安瑞說,在他感興趣的這個領域,“文獻中已經找不到新鮮的感覺”,而考古里面有,他很想找新疆考古界的老前輩聊一聊。
王炳華說話思路清晰,略帶江淮口音,他對布安瑞說,自己走過的這條考古之路,是沒有辦法復制的?!疤祚R行空”,他這樣評價自己這60年的考古生涯,“現在各種規矩都建立起來了,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的時代再也不會有了。當時的環境創造了我?!?/p>
回顧考古生涯,王炳華說自己是“被形勢推著走”的,遇到樓蘭就做樓蘭,遇到尼雅就做尼雅,“形勢”讓他關注了很多問題,如今看來,這些問題相當一部分集中在兩漢魏晉時期,“這個時段正是中原封建王朝積極向西推進,打開了歐亞大陸新局面的階段,因此留下了很多東西”。一個一個的考古點,多年后在王炳華的腦子里連成了一個大的歷史畫面,這個畫面是傳世文獻中難以見到的樣子。
這種反差,最好的例子就是絲綢之路。在王炳華的腦海里,絲綢之路不是幾條東西聯通的大道路,而是一個細密的網狀結構,“有千萬條道路”。如通過阿爾泰山往西走,到南西伯利亞,是很好走的路;通過帕米爾往阿富汗走廊走,也一點不難,“我都走過”;還有王炳華團隊率先發現的吐魯番西部的阿拉溝道路,“這些路多極了,有需要就可以走”。王炳華多次和南方周末記者強調,新疆地區是歐亞大陸東部地區跟西部地區聯系的一個重要通道,華夏文明并不孤立,它跟西部是有聯系的。
還有絲綢之路的時間問題。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文獻中對西域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