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樓守望者 | 文化中國行

7月20日上午,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大屏上,正播放著一段來自中國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的視頻。

畫面里,羅壩鎮長圍村的百年圍屋,狹長的天井化身為天然的T臺,身穿融合非遺元素服飾的模特們,上演了一場“百年圍樓·國潮興生”時裝秀。

與此同時,始興縣博物館館長鐘旭正率隊奔波于村落山林之間,冒著酷暑高溫,開展全縣文物普查。普查的重點,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客家民居——圍樓。

鐘旭率隊進行文物普查

8月30日,始興縣在廣東全省率先完成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工作,復查率100%,新增文物點35處。全縣被納入文保范圍的圍樓增加至近500座。

數字背后,是基層文保工作者日復一日的默默付出。黝黑的皮膚、受損的膝蓋……這些都是普查工作在鐘旭身上留下的“印記”。

漫漫文保路,53歲的鐘旭一走就是17年。

守護 尋訪少人問津的“圍樓”

9月12日,早上7點半,鐘旭帶領文物普查小隊,在始興縣博物館門口集合出發,開展日常巡查。

鐘旭身著短袖polo衫,個子不高,戴黑邊方框眼鏡,說話不緊不慢。用時下流行語形容,鐘旭是個“淡人”。

唯獨提到圍樓的時候,他的眼中會突然一亮,興致大增。

譬如,圍樓為什么叫做“樓”?是因為它和客家另一典型民居——圍龍屋相比,最大的特點在于“高”——“三層以上,是為樓?!?/p>

再譬如,始興為什么是“中國圍樓文化之鄉”?因為這里是坐擁十萬畝沃土的“粵北糧倉”,為了抵御山賊土匪,人們大量興建具有防御性質的圍樓,以至于“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

位于太平鎮瑤村的省級文保單位崇益堂

普查小隊的車子從城區高樓駛出,途經平房、農田,一路山水相伴,最終停在始興縣西北方向的太平鎮瑤村。

此次巡查的對象是村中的省級文保單位崇益堂,在導航軟件上找不到定位。對此,鐘旭倒是見怪不怪:“有些在荒山野嶺的文物點,連路都沒有。我們要清理雜草、現場開路,才能進去呢?!?/strong>

崇益堂包括祖堂、民居和兩座小型圍樓。整體為青磚河石瓦木構筑,由村民鄧純杰、鄧純周兩兄弟于1931年興建。

盡管空置許久,院子保存狀況良好,傳統客家民居建筑風格仍清晰可辨。譬如天井里的蓮花柱,樣式上是中西合璧的產物,有“蓮生貴子”的寓意;門口的半月形池塘,是客家人信奉“求虧不求滿、八九不離十”的體現……

鐘旭帶著博物館宣教處主任曹麗爬上民居后側的圍樓,樓梯年久失修,兩側連護欄都沒有,踩上去“嘎吱”作響,偶爾路過樓梯口的死老鼠兩人也面不改色。“蚊蟲、馬蜂、蝙蝠我們都遇到過,這不算什么?!辈茺愒谝慌哉f。

普查小隊站在圍樓樓頂

站在圍樓樓頂,鐘旭一邊四下查看,一邊叮囑身后的曹麗,要她記錄好崇益堂的保護現狀和產權登記。樓下,兩位廣東工業大學設計學院的學生志愿者正在拍照記錄和測點掃描。至少四人一組,分工協作,偶爾輪換班制,這是始興進行文物普查的標準人員配備。

在始興,有許多座像崇益堂一樣的圍樓。但十多年前,這里的圍樓大多無人問津。

轉機 “奔走宣傳與200萬元救命錢”

作為土生土長的始興人,鐘旭的童年也是在圍樓里度過的。上高中時,他才跟隨家人搬離了印象中“潮濕、昏暗”的圍樓。那會兒,他和周圍的人一樣,都想不明白:“老圍已經不適合現代人居住了,為什么還要保留下來?”

1994年,鐘旭從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回到始興縣文化館工作。2005年調到始興縣博物館,次年開始擔任館長。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

從這時開始,鐘旭對圍樓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而圍樓的命運也在這一年迎來了轉機。

2005年,鐘旭調到始興縣博物館工作 

據統計,始興現存較為完好的圍樓有249座。這些圍樓年代上從北宋至近現代不等,形態萬千,材質各異,大多數建于清末民國時期。

在文物普查中,鐘旭漸漸意識到,在今天,圍樓雖然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但它們承載了百姓對平安和穩定生活的期許,也是始興歷史的重要見證。

從2007年開始,鐘旭奔走在圍樓宣傳科普一線,在那個社交媒體還不發達的年代,他頻繁輾轉于各個村鎮,四處印發文物宣傳簡報,走鄉串戶拉橫幅、搞宣傳,和中國移動短信部門合作,“我們走到哪兒發到哪兒,給居民看,給全縣各機關領導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原來始興有這么多圍樓,原來它們這么重要”。

根據他的回憶,“三普”之后,縣里建起了圍樓活化利用管理中心,成立了圍樓保護領導小組。從2015年開始,縣里每年撥款100萬元用于圍樓搶修,2018年又追加了100萬元。

用鐘旭的話來說,這200萬元,是始興圍樓的“救命錢”,每年用于8-10座圍樓的保護和搶修。

賽跑 “普查爭分奪秒進行中”

“是圍先,還是路先?”

2012年,一次城市規劃委員會會議中,鐘旭與參會成員陷入對峙中??h政府計劃在城南鎮河南村的居民區與大橋之間修建公路,而正好位于施工路段中間、始建于清同治年間的長安圍,就成了一塊“燙手山芋”。

會議里,拆掉長安圍幾乎是板上釘釘。鐘旭情急之下,大聲發問:“是老圍先建起來的,它已經在這里一百多年了,為什么道路規劃不能避讓一下呢?”

最終,會議采取了折中方案——新修的公路從長安圍的兩側繞過。路,修好了;圍,也保住了。

對于他的這份堅持,有人表示不解。他總會溫和、耐心地解釋:“圍樓就像我們家族里的爺爺奶奶。他們老了,不能再庇護我們了,但他們是一個家族的根。保護圍樓,就是保護我們的文化根脈。

新修的公路從長安圍兩側繞過 

自2019年,全國推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體系以來,文物普查對于鐘旭而言,成為一場爭分奪秒的賽跑。

所謂“一張圖”,就是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整合相關數據和信息,形成坐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的一張底圖,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修復等各項行為進行動態監測和實施評估。

“我們早點普查、早點公布,只要文物點的測量數據被納入‘一張圖’里,以后規劃建設時就不能再隨意拆建它們了?!辩娦裾f。

提到那些因修建高速公路或酒店而被迫拆掉的古會堂和古井遺址,他至今仍覺得痛心。

也有人曾不屑一顧地說:“這些30年、50年的東西,哪有什么價值?”鐘旭毫不客氣地反擊:“沒有30年、50年,哪來300年、500年!”

圍樓無聲,只是悄悄地隱身于農田與城市之間。

傳承 “活化與新生”

“師傅,下一個路口右轉?!痹隈傁蚱渌奈稂c的途中,曹麗熟練地指引著司機前行,“‘四普’后每個村我都走過,每條路線我都認識?!辈茺愞D頭告訴我們。

鐘旭參加“三普”時,曹麗還在上高中。2018年,學旅游出身的曹麗,被分配到始興縣博物館,擔任博物館講解、宣教活動策劃等工作。

她很喜歡跟著鐘旭下鄉普查,覺得能夠長見識、學知識,讓她在宣講時“肚子里有墨”。

最令她難忘的,是“四普”時一些消失的圍樓。“這個地方以前可能是一座圍樓,但現在我們看不到它的任何一磚一瓦了?!?/strong>她的言辭間,滿是惋惜。也許曹麗并沒有留意到,她言語間透露出的文保情懷與鐘旭如出一轍。

一路上,曹麗時不時悄悄吐槽:“鐘老師有時候太‘軸’,涉及圍樓的工作總是精益求精,有時候年輕人想‘躺’一下都不行?!钡崞痃娦袼嗟氖蔷磁?,“他對圍樓的感情很特殊,也許這就是使命感。有時候普查到某一處圍樓,他會很自豪地告訴我,這是我們‘三普’時發現的圍樓,你看現在的瓦面被修繕得多好!”

位于沈所鎮沈北村的紅圍,抗戰期間,曾作為廣東省委、粵北省委機關辦公舊址

如鐘旭所愿,越來越多的圍樓不僅被保留下來,修好了,還“活”起來了。

位于沈所鎮沈北村的紅圍,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箲鹌陂g,曾作為廣東省委、粵北省委機關辦公舊址。

鐘旭仍記得十多年前第一次探訪紅圍時的情形:那是一個下午,西曬的光線灑在雜草叢生的地面上。紅圍已經塌了,路被淤泥堵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側門。他從側面剛踏入一步,就忍不住驚呼起來:“哇,好壯觀,像古羅馬角斗場!”

雖然只剩一圈斷壁殘垣,但紅圍卻是圍樓活化最為成功的案例之一——不僅是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還是沉浸式實景演出的天然音樂廳。

位于隘子鎮、素有“嶺南第一大圍”美譽的清代滿堂大圍,被改造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而前文提到的長安圍,則在2019年11月,變身韶關知名IP——“風度書房”。始建于清代的滿堂大圍,如今被改造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建于清代的滿堂大圍被改造為4A級旅游景區

今年7月13日,始興縣又公布了《始興新時代圍樓復興計劃》,目標是把圍樓打造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

鐘旭覺得,圍樓趕上了好時候?!耙郧拔覀儗鷺堑膽B度是‘應保盡?!?,現在活化圍樓讓人們看到,經濟建設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兩者完全可以協調發展、相互促進?!?/strong>

返回始興縣城的路上,車子途經幾座大大小小的圍樓,引起了隨行學生志愿者的議論:“那里能不能改成民宿???”

鐘旭望向窗外,若有所思:“我現在的任務是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把這一棒接好,再傳給下一代。我相信,年輕人一定有辦法去傳承它們?!?/strong>

夏日的陽光下,漸漸遠去的圍樓,靜謐地矗立在天地之間。墻壁上探出的幾縷新葉,在風中輕柔地掀動。

觀點圓桌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

需要思考更多可持續發展方式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那時候我剛剛參加工作,單位里派我去調查始興縣隘子鎮的滿堂大圍。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體量規模這么大的客家民居建筑,感覺非常震撼。后來我見過很多客家民居建筑,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始終是滿堂大圍。

始興的圍樓資源十分豐富,也做了很多努力去保護和修繕圍樓,但如何維護和管養依舊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一方面,傳統民居的建筑質量相對脆弱,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都可能對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另一方面,人才隊伍儲備還比較匱乏,始興的文物保護專業人才數量與文物蘊藏量不相匹配,目前始興的基層文保工作人員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考慮到長時間的空置也會讓圍樓遭到損害,所以保護之余,如何開拓思路探索新的活化和利用方式也是關鍵。例如廣州增城的鄧村將客家民居建筑打造成精品酒店,抑或是像梅州將圍龍屋改建成創客基地,我們需要思考更多可持續發展圍樓的方式。

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廣東省博物館協會理事長陳邵峰:

文物古建保持“活態”最為關鍵

其實房子和人是一樣的,必須得有生氣,才能“活”起來。圍樓也一樣,保持“活態”是最重要的。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始興的圍樓潮濕、光線不好,不適宜人居住。但在冰島,很多冰窖也不適合人住,但被改造成冰窖酒店后,還是有很多人慕名去打卡,就想重新體驗一把童年的感覺。我曾經在德國的古堡里,聽過一場搖滾音樂會,燈光一打,漂亮極了,盡管古堡已經塌了一部分。我還曾住過福建的土樓改建成的精品民宿。所以如何讓圍樓“活”起來,需要設計者打開思路。

圍樓活化還面臨著政策上的限制。有些圍樓申報為一定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后,對其進行改造時會面臨一些束縛,比如在圍樓里辦展時不能靠近墻體,安裝空調不能影響圍樓外觀等。其實,這些規定可以視實際情況適當放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保護和活化圍樓上也面臨著財政的困難,可以考慮引入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例如在開平和中山等地,當地開始放開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利用當地古建開咖啡館、小飯店,建民宿之類的。只有盤活現有的文保資源,把它們充分利用起來,我們才有機會讓傳統文化真正傳承下去。

始興縣委副書記、省文化和旅游廳“百千萬工程”縱向幫扶駐始興縣工作隊隊長謝濤:

始興將大力實施“新時代圍樓復興計劃”

客人客地,百年百圍。始興是中國方圍的典型聚集區和代表地,自古就有“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的獨特傳統。始興圍樓守護的是百姓聚族而居、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詮釋的是客家人民“團結向上、和睦共處”的精神內核,見證的是嶺南大地從荒山野嶺到物阜民康的發展歷程,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始興將大力實施“新時代圍樓復興計劃”,創新開展“百圍大修”“百圍大景”“百圍大展”“百圍大劇”“百圍大作”五大工程,著力推動特色風貌保護、歷史場景再現、文化空間利用、主題故事演藝、創意產品開發,讓始興圍樓走向中國、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