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繡詞典:這個民族的“文字”,都在衣服上
苗繡,被稱為“寫在衣服上的史書”。苗族人沒有發展出成熟的文字,先祖們對于宇宙萬物的思考與追尋,化作繡片上繁復華麗的紋樣,由母親傳給女兒,傳說與信仰,由此代代相傳。
在扶持與市場兩條道路都走得不算順暢的情況下,古老的苗繡手藝投下一個踽踽獨行的身影。
發自:貴州雷山、從江、貴陽
責任編輯:劉悠翔
2024年9月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北京舉行“貴州村T”主題專場,靈感來自貴州鄉村的時裝秀。icphoto
身著百褶裙、飄帶裙和交襟大領衣的雷山姑娘,正從舞臺深處款款走來。她穿的這套苗族盛裝,從她一出生,母親便開始繡,工作之余,斷斷續續繡了十年。幾句苗歌唱完,評委問她,上衣兩袖華麗的刺繡代表什么。她朗聲回答:“袖子繡的是龍紋,體現了苗族的圖騰崇拜文化?!?/p>
漢家王朝里,龍是皇權的象征,天子專用。龍威、龍顏、龍態、龍形都有定式,苗女們卻用鈷藍、草綠、橙黃、紫紅的爛漫色彩,將龍繡得隨心所欲,盤龍、飛龍、有角的龍,大眼睛,身形圓潤,憨態可掬地伏在姑娘的衣袖上。
評委又問女孩,用的是什么繡法呢?她依然對答如流:“這是縐繡,用線編成辮子繡的?!?/p>
評委迭聲稱贊,姑娘認真解釋,自己是學民族學的,剛從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畢業回來。
另一名安順“大花苗”女生,面對類似的問題,只能抱歉:“由于我過于年輕,對于這些知道得過于淺顯,不太能解釋出來?!?/p>
2024年9月,“我要上中國國際時裝周”海選在貴州凱里風情園舉行——繼足球賽事“村超”之后,貴州鄉村又辦起了時裝秀,名為“村T”。
服飾的地道與美觀占評委打分的重頭,余下看的是才藝與臺風。選手有20歲的小姑娘,也有70歲的老媽媽,都是貴州在地的少數民族。才藝展示,多數人都選擇了唱唱歌、跳跳舞,一些年紀較大的參賽者干脆拎著紡線車和她們的織錦、刺繡作品上了臺。
來參賽的八十多人里,有一兩個侗族、瑤族的,其余都是苗族,部分年輕女孩的行頭離傳統盛裝有不小差距。一位來自凱里的苗族姑娘,身穿膝上短裙,靈動的舞姿引得大家鼓掌。但當地苗學會的評委皺起了眉,她所屬的支系在服裝上應是“中裙苗”,“你是中裙苗,就在你的中裙上表現得好,這才叫你的本事。你不要去做別人的短裙或長裙?!?/p>
評委做出種種甄別,離不開苗族服裝上的獨特“密碼”——苗繡。
苗繡,被稱為“寫在衣服上的史書”。苗族人沒有發展出成熟的文字,先祖們對于宇宙萬物的思考與追尋,化作繡片上繁復華麗的紋樣,由母親傳給女兒,傳說與信仰,由此代代相承。每個支系的苗衣都有自己獨特的制衣技藝和風格,乃至于今日的苗家人看見盛裝,仍能分辨穿著者來自何方。
2006年,苗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的雷山、劍河、花溪苗繡名列其中。最近三十多年里,苗繡正從苗族人自用的生活物件,演變為流向全球各地的商品。
如同許多人了解苗族由中原遷徙流離至西南的歷史,卻不知歐洲、美洲、東南亞等海外地區皆留下苗民足跡;許多人只知苗繡古老而神秘,卻不清楚苗繡和締造它們的繡娘,在現代化洪流中經歷過怎樣的故事。
破線繡·錫繡·平繡
苗繡,絲絲縷縷纏繞、填補于苗族人的生活縫隙中。節慶盛典上踏歌起舞的姑娘翻飛的裙擺,趕集干活的母親背負孩子的背扇,踏過山路田壟的繡花鞋,是紋樣、色彩、針法各異的表達。
繡娘高成春繡一件作品基本兩三年起步。她打開二樓工作室的門,墻上幾幅繡品光滑細膩,幾乎分辨不出一根根的繡線,光澤流轉,如同完整的緞面。秘訣在于,她會將一根普通絲線劈開,只用一絲或兩絲纖維,搭配平針、雙針等針法來繡。
在開始刺繡之前先劈絲,苗族人稱之為“破線繡”,苗語發音“páfē”。至這一步驟,還與蘇繡等繡種手法相同,構成破線繡獨特魅力的關鍵要素,是繡娘會將劈開的細絲從皂角米漿中穿過。上漿后的繡線表面光滑平整,使得整件繡品的外觀光潔亮澤。
在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