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材為什么普遍有“防自學機制”?
對于中小學教材的防自學現象,又有了新的推動原因,那就是減負。為了防止中小學生近視,現在的教材的字號較大、行距較大,再加上還有減少學生書包重量的負擔,限制頁數,教材內容就只有變得更加簡單。而且,很多知識點刪掉之后,考試還是要考,這就只有靠老師來教,僅僅依靠教材去自學,就難以完成學習目標。
于是,一邊教材減重,一邊教輔增重。其實,還不如都寫進教材中。
責任編輯:陳斌
有人在網上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中國的教材,通常都是言簡意賅,很多東西,都要靠老師去講解,僅僅靠教材,很難自學,并戲稱中國教材普遍有防自學機制。
某種程度上,中國教材的確存在上述“防自學”現象。
中國的教科書其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給學生看的,就是教材;另一部分是給老師看的,稱為教參。記得小時候對老師的教參特別感興趣。老師也似乎有意無意地保持一種神秘。
偶爾有機會在老師辦公室看到,就會抓緊時間翻翻。翻了之后,發現教參的內容,其實也沒什么神秘的,無非就是一些更詳細的解釋,哪些是難點,哪些是容易混淆的點,老師又該怎么給學生講解。當時覺得,這就是老師才能看的書,這就是老師上課背后的神秘指導?,F在想想,這些東西,寫在教材上不是更好嗎?
記得剛上初中的時候,開頭一個星期,數學課沒怎么聽。大概在第二三周的時候,覺得該看看書了,就在一節數學課上把之前的內容都自學了。初一的數學教材也講得很省略,但代數入門,畢竟簡單,自學并不難。但我這個方法到了大學就不行了。
我考研的時候,概率論和線性代數是一個難點,所用教材之一是同濟版的《線性代數》,32開本,薄薄的一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