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擂鼓鎮:板房里的準城市生活
樓下的空間可不可以用來養豬養雞?這樣的問題被視為“不可思議”,“樓下當然用來開商鋪了,養豬?我們馬上要過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責任編輯:朱紅軍 實習生 周明太
54歲的席政群,因為地震,從一名農民變成了旅館老板??雌饋?,即便已經一年了,她還沒完全適應角色的變化。
席政群家分到三間板房,老兩口搬進廚房,騰出兩間做旅館。兒子的準婚房類似于“豪華單間”,另一間則相當于“經濟房”,滿滿當當塞了五張床。
她還是不習慣城里來的住客總是把門帶上,“農村不興關門”,她不顧住客的慍怒堅持打開,“家里門整日關著,大家要說閑話。”
門外,其實不再是農村。北川擂鼓鎮,四川震區面積最大的板房區,這片三面環山的洼地原本是當地農民的房屋和田地,如今像城市社區一般,整齊劃一地搭起了6078間板房。 3.9平方公里的寸土上安置著周圍四座村莊的一萬兩千余名幸存者。
驟失土地和營生,板房居民只能各自尋找活路(四川方言,生計之意),更現實的是,不管愿意與否,他們將在這里加速向城市居民過渡。
災難的味道漸遠漸息,板房區里的商業氣氛前所未有地濃厚,不專業,但活絡。任何能想到的生意這里都有——餐館、網吧、KTV、旅館、麻將館、服裝店,甚至洗浴城、SPA……這些店鋪或是自家騰出來的板房,或是租用他人,主干道上的板房月租金要500元。
5月1日,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幾個年輕人在板房區主干道上叫賣地震紀念品,有明信片、DVD,年輕人向好奇圍觀的人們高聲推薦,“看嘛,60塊錢一套。”
板房里的羌族服裝廠生意忙碌,女人們的活路全寄于此?!D/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
“搶”房
板房并非一開始就這么擁擠。2008年7月,對口援建城市山東濟南興建板房區時,山上的坪上村并不在計劃之內。他們的土地不在鎮上,只能原地住在帳篷里。
最初的時光其樂融融。為公平起見,板房按1~2人一間,抓鬮分配。席政群沒抓到主干道的板房,那意味著她家沒了開店鋪的機會,但她和老伴不惱,“能活下來已經賺慘了”。
幾乎沒人抱怨。一些分到主干道板房的家庭甚至爽快地答應了其他人換房的請求。彼時,大家都已在條件惡劣的帳篷呆了三個月。
為節省空間及杜絕消防隱患,援建方還建了公用廁所、廚房及澡堂。陡然增加的公共空間讓村民不太適應。女人們每次到公用廚房做飯,總要帶上鍋碗瓢盆及油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