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祖先如何應對人口衰退?
史前發生的各類危機事件如氣候變冷、干旱等,反而有可能在其后提高了社會抵抗人口衰退的韌性。
責任編輯:朱力遠
人口數量是觀察一個社會生態系統的關鍵指標。不久前,聯合國發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預測,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80年代達到約103億的峰值,隨后開始下降。這個世紀末的結果比十年前預測時減少了大概7億人,峰值也更快到來,主要是因為近年來,世界總體生育率出現超預期的下降。
不過,如果往回看,人類過去數萬年的歷史中,各式各樣的人口波動其實并不少見。受環境等因素干擾,人口衰退也時有發生。但人類歷經波折,綿延至今,背后的恢復力,一次次支撐著人口數量擺脫干擾,向前發展。這其中,就包括中華文明早期發展的例證。
諸多研究證實,距今四千年前后,氣候出現突變?!伴L江中游、下游以及黃河下游地區水患加重,破壞了平原低濕地區的稻作農業,人口陷入蕭條?!敝袊茖W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任小林介紹,“黃河上游、中游地區具有多樣化的地貌景觀,同一時期旱作農業和人口持續發展。伴隨著農業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社會應對氣候壓力的韌性得以增強,中原地區強勢崛起,成為夏商文明的腹心地區,中華文明由此進入了早期國家階段?!?/p>
這種環境影響人,人適應環境的模式,在世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