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顯學中的非顯學”:紅色法治研究升溫

什么是紅色法治文化?由于法律界和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各地對其范圍的劃定不盡相同。

檔案的借閱、整理,是紅色法治文化研究的“攔路虎”。受訪學者多次談道,“實務部門對檔案管得太死,不夠開放”。

責任編輯:錢昊平

蓬溪縣蘇維埃政府是中國共產黨在西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遺址被確定為四川省紅色法治文化遺存。(圖片來源:四川在線)

蓬溪縣蘇維埃政府是中國共產黨在西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遺址被確定為四川省紅色法治文化遺存。(圖片來源:四川在線)

2024年教師節當天,西北政法大學法學教授汪世榮踏上了一段不尋常的旅程,目的地是河北省平山縣。他此行不為休閑,而是去參加一場關于“紅色法治文化”的研討會。

在中國革命史上,平山具有符號意義,位于該縣境內的西柏坡曾是“三大戰役”的指揮中心。

鮮為人知的是,平山還是“人民法院”這一稱謂的誕生地。

1948年 9 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撤出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史稱“九月會議”,著重討論了即將建立的新中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毛澤東在會議報告中明確“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

“九月會議”結束之后,華北人民法院在平山成立。這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前身,共和國成立后最高法的4任院長董必武、謝覺哉、楊秀峰、任建新也從平山走出。

若非參加研討會,研究法制史已20年的汪世榮還不知道何時才會走進這一稱謂的誕生地。汪世榮的感受是,最近幾年,有關紅色法治文化的研討會日益增多,2024年9月,他就參加了三四場此類會議,平山是其中一站。

特別是2023年以來,不少省市加大了傳播紅色法治文化、保護紅色法治文物的力度,四川省更是出臺了全國首部省級紅色法治文化遺存目錄編制管理工作規范。在學界,對紅色法治文化的研究也在升溫。

盡管對紅色法治文化尚未有統一明確的定義,但在不同研究者那里,革命根據地的法律史都占據了相當大比重。用黑龍江大學法律史教授孫光妍的話來說,革命根據地的法律史研究等來了自己的春天。

拐點

如果說,法律史研究是法學中的非顯學,那革命根據地的法律史研究更是“非顯學中的非顯學”。

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孫光妍講述了一件“趣事”。她指導的一名博士生是專門研究紅色法治文化的,2017年,打算申請省委宣傳部立項的課題。出乎意料的是,專家論證時否掉了該課題。

“趣事”背后,是研究處境的尷尬?!罢撐陌l不了,題材又敏感?!睂O光妍有些無奈。

學時也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