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模式:“政策救災”與土地試驗場
2008年6月11日,國土資源部出臺“119號文件”,被稱為“送給災區人民的一份厚禮”。災區的不同地區做出了不同的反應,成都,也許是最特殊的一個。
責任編輯:郭力
2008年6月11日,國土資源部出臺“119號文件”,被稱為“送給災區人民的一份厚禮”。災區的不同地區做出了不同的反應,成都,也許是最特殊的一個。
成都災后重建,有另一個特別的關鍵詞:“城鄉統籌”。2008年,胡錦濤曾在這里說:“以城鄉統籌的思路和方法推動災后重建”?,F在,這是成都發展的核心戰略目標。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點上,恢復生產,需要建設的地;保糧食安全,需要種田的地。
災后重建,成都的“用地創新”,由此也成為一場試驗。重拾
都江堰規劃管理局局長屈軍說,在物權法已經生效的今天,政府會尊重每個公民的權利。在都江堰災后重建工作中,會充分體現出民主和民生。
《震出一個“麗江”式的后花園》——南方周末2008年06月12日
文件編號“119”
2008年6月1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帶隊赴川,他說國土資源部將“舉全部之力”支持四川省災后恢復重建,“急災區之所急,想災區之所想”。
僅僅10天后,119號文件出臺,內容正如徐紹史在災區調研時所述:確保災后重建用地,啟動用地審批綠色通道,實行特殊供地政策,加大災毀耕地復墾力度,維護群眾土地權益。
地震前,成都的城鄉統籌試驗已持續6年,并且在2007年成為全國城鄉統籌配套綜合改革試驗區。在農村土地問題上,成都幾乎涉足了所有敏感的邊界區域。
然而,成都不敢也沒有“越雷池半步”。
國土政策的每一個關口,都隱含著利益侵蝕、政策變形的潛在風險。也正因此,盡管“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已正式寫入了2009年中央1號文件,但身為全國土地大管家的國土資源部,一直面臨著“既要向農村要建設用地,又要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兩難困境。
直到“災后重建”順理成章地成為疏解這一困境的契機。
換地換出60億
面對“119號文件”給出的更多空間,四川的不同震區反應各異。四川在其制定的相關實施細則中,既未提及&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