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何以成為生育率洼地?扭轉價值觀才是關鍵

如何在塵世喧囂的現世,重建信仰、信念,在價值觀層面和文化傳承方面,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助,男性與女性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諒解、相互愛慕,而不是繼續鼓噪“三國殺、韓式罪案劇、族群仇恨、性別對立”等底層互害思維,恐怕真是世紀級的艱巨人類工程。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40多年,是亞太尤其是東亞經濟蓬勃發展的歷史性黃金時代。少數瀕海的亞太國家和地區,借二戰之后的工業化、全球化浪潮和“產業梯度轉移”紅利,已經跨入了發達國家門檻。

而當取得經濟發展的成果后,曾是全人類最高生育率的亞太地區,卻迅速墜入超低生育率的人類發展陷阱。雖說當某地區進入準發達社會后,人口生育率就開始降低,低生育率似乎已是高收入現代化社會的共同特性。但相較較為緩慢、平滑變化的生育率曲線而言,亞太地區堪稱跳崖式生育率崩斷。

美國CIA《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對2020-2025年生育率的預測(中等估值)報告等2023年數據,雖有些差異,但大體趨勢相同。

生育率5.0以上的國家:尼日爾(全球最高,6.73)、安哥拉、剛果(金)、馬里、貝寧、乍得、烏干達、索馬里、南蘇丹,全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而全球生育率低于1.25紅線的國家和地區,除意大利(1.24)位于西半球之外,新加坡、韓國等,全都位于東亞。相較而言,被廣為嘲笑的日本以1.39的生育率尚未墊底。

在亞太區域邊緣,澳大利亞的生育率為1.73(聯合國數據1.78),澳洲白人女性生育率為1.63,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婦女生育率為2.35。這樣的生育率,雖無法改變人口減少的總趨勢,但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是不錯的成績,在亞太地區更顯得相當亮眼。

低生育率與價值觀

世界各地針對生育率降低的問題,多采取行政干預手段,給予懷孕婦女及其所生育的嬰兒一定財政補貼,以及產假優待。而歐美和亞太地區的實踐證明:盡管耗費了大量財政資源,但在刺激生育、解決人口失衡問題方面效果卻并不理想。

現實社會,僅僅采取行政和財政補貼方法,恐怕很難解決生育率快速下降難題。人是有思維、有情感的動物,并非養殖場里的雞、鴨。人有自我意識、情感需求、價值取向,且現代年輕人,更強調自身的情緒價值?,F代社會的生育率下降,與結婚率降低高度相關。

采用行政手段和財政政策,來刺激生育率的策略當然需要,但卻未必足夠。生育率、與婚育相關的人類心理活動,與價值取向和文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