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生 | 二十卷本《高爾基文集》出版前后
我們出版的20卷文集,只是高爾基創作的一半多。在最初的討論和計劃中,還有過一個后續的計劃,再出版12卷,然而這個設想還沒來得及正式討論,就因出版形勢有了變化而被束之高閣了。
責任編輯:劉小磊
高爾基(1868-1936)。
《高爾基文集》(20卷)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人民文學出版社恢復編輯出版工作后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外國作家的文集。它不僅標志著人文社出版工作重又回到正軌,也為后面出版更多的重要作家的選集、文集、全集積累經驗打下了基礎。
1971年中共中央以中發[1971]43號文件,轉發了國務院《關于出版工作座談會的報告》,要求逐漸恢復出版工作。至197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員工分期分批從干校返京,回到工作崗位。由于當時的形勢和人們的思想尚未解放,外國文學編輯室的新書出版也只限于幾個友好國家。從1975年的出版目錄我們查出全年只出版了兩部詩集《巴勒斯坦戰斗詩集》《莫桑比克戰斗詩集》和五部小說:老撾的《生活的道路》、朝鮮的《朝鮮短篇小說集》、阿爾巴尼亞的《火熖》,蘇聯的兩種,高爾基的《人間》、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接下來的幾年工作基本以重印舊書為主,以饗饑渴多年的廣大讀者。
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外國文學編輯室醞釀出一個較長遠的七年計劃《1978—1985年外國文學選題計劃》。這個計劃分八大類、約計九百種圖書,其中還有一個目標,即重要作家的選集化、叢書化。當時外國文學編輯室已近五十人,俄文編輯有十三人,但若要在這七年內實現這一計劃仍顯人手不夠,而就在此時傳來一個好消息:三個高等院校的七位老師聯名上書當時的高教部部長蔣南翔同志,毛遂自薦,愿為介紹高爾基的作品貢獻力量。他們是北京大學的孫靜云和孫新世,北京師范大學的譚得伶和陸桂榮,北京外國語學院的蔣望明、張佩文和周圣。這七位老師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培養起來的俄語教師,其中四位還是留蘇攻讀語言文學的奇才,畢業后分配在教學崗位?!拔母铩焙蠖碚Z漸成了冷門,為了學有所用,他們毅然發出了那封自討苦吃的自薦信,得到了蔣南翔、周揚和張平化(時任中宣部部長)等領導同志的支持。記得社科院外文所所長葉水夫同志對我講過:1979年周揚同志擔任社科院副院長,之前做了幾年顧問。一次工作會議后,周揚對他說應該做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