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8家上市公司暴露ESG風險事件,保險業違規風險凸顯——2024年第三季度上市公司ESG風險報告
2024年第三季度,南方周末善擇云平臺共監測到1178家上市公司暴露出ESG風險,風險事件總計4491起,較上一季度降低25.8%。
責任編輯:閆靜
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ESG政策持續深化,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8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首次從頂層設計角度對中國綠色低碳轉型進行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強調了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包括加強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等,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邁向綠色轉型的新階段。
根據上述政策文件提出的目標,未來一段時間內,預計會有更多配套政策出臺,促進綠色技術的研發應用,加速傳統產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并構建起支持綠色發展的金融體系,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上市公司在迎來綠色可持續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將面臨更為嚴格的ESG要求,需要在綠色轉型的大背景下,強化自身ESG風險管理能力,積極應對挑戰。
1178家上市公司暴露ESG風險事件4491起
在商業環境急劇變化的背景下,ESG數據可以為企業提供一盞明燈,幫助企業靈敏洞察航行道路上的激流和暗礁,更有準備地尋找解決方案。南方周末開發的善擇云平臺數據庫(https://csr.infzm.com/esg),通過對企業正負面ESG信息收集、儲存和分析,可以為企業和利益相關方決策提供更科學、全面的信息。
其中,ESG風險預警平臺追蹤A股、美股、港股六千余家中國上市企業,梳理出九十余項ESG風險點,采集來自政府部門、交易所、媒體報道的信息,構建分析模型,形成上市公司ESG風險指數(http://www.zprce.cn/contents/264092?source=101&source_1=263592)。
2024年三季度,善擇云平臺共監測到1178家上市公司暴露出ESG風險,風險事件總計4491起,風險指數3661.15。從ESG維度看,社會維度的風險事件占比55%,治理和環境維度的風險事件占比分別為37.4%、7.6%。
從行業分布看,三季度ESG風險事件數量位列前五的行業依次是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風險事件數依次為906起、695起、643起、581起、372起。
從風險暴露的嚴重程度看,采礦業的行業ESG風險均值高于其他行業,共監測到50家采礦業企業發生了272起風險事件,風險指數為460.80,行業風險指數均值為9.22。采礦業風險程度高于其他行業的主要原因是風險事件的影響或危害程度較大。272起采礦業風險事件中,安全風險事件154件,風險指數為435.5;環境風險事件40件,風險指數為120。
在公司層面,三季度風險事件數量位列前五的上市公司有拼多多(PDD)、京東(JD.O)、大眾交通(600611)、永輝超市(601933)和老百姓(603883),風險事件數依次為348起、214起、100起、72起、50起。其中拼多多、大眾交通、永輝超市風險事件數量已連續兩個季度位列前五。
從ESG風險事件嚴重程度來看,風險指數位列前十的公司依次是中國財險(02328)、中國平安(601318)、中國建筑(601668)、陜西煤業(601225)、中國太保(601601)、恒鼎實業(01393)、中國中鐵(601390)、中國神華(601088)、拼多多(PDD)、大眾交通(600611)。
中國財險、中國平安的風險指數分別為81.15和81.10,位居三季度上市公司風險指數排行前兩位。監測數據顯示,這兩家公司共發生了75起風險事件,其中有13起事件的風險指數達到或超過了5.0。典型事件有,中國財險分(支)公司就因保險銷售從業人員銷售行為管理不到位,發生了3起涉刑案件并被處罰。
中國建筑位列第三,監測到的ESG風險事件中,40.4%源于安全責任,25.5%源于環境責任。從暴露的風險點看,生產和施工現場不符合環境要求、拖欠工資等薪資糾紛、交通安全、工程安全是中國建筑ESG風險的高發領域。
環境維度:排污管理需時刻關注
第三季度有145家上市公司暴露環境風險事件341起,風險指數538.3。上市公司曝光最多的環境問題是生產和施工現場不符合環境要求以及廢氣、固廢和廢水排放超標,占全部類別的72.7%。
按照風險事件嚴重程度來看,生產和施工現場不符合環境要求的風險指數最高,共監測到90起風險事件,風險指數116。這些風險事件集中發生在制造業、建筑業、采礦業。該類事件中,單起事件風險指數超過5.0的上市公司,包含中國建筑(601668)、陜西煤業(601225)和新希望(000876)3家公司,具體風險事件包括擅自傾倒垃圾、違反“三同時”、環保驗收提供虛假工況證明等。
廢氣、廢水、固廢排放超標問題仍非常普遍,監測到風險事件共計158起,占環境維度風險事件的45.3%。其中,廢氣排放超標事件58起,廢水排放超標事件46起,固廢處理不當事件54起。
在綠色轉型的大背景下,減污降碳協同發展是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的關鍵路徑。減污是根基,不容忽視。上市公司作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力量,需不斷提升自身的ESG管理水平,加強環境治理能力,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社會維度:平臺企業應更注重保護消費者權益
第三季度有471家上市公司暴露社會風險事件2473起,風險指數2199.75。上市公司曝光最多的社會問題是生產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占全部類別的50%,暴露出企業在安全生產管理上的重大漏洞。
曝光虛假宣傳、不正當營銷和產品質量問題位列第四和第五,共監測到風險事件419起,風險事件集中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批發和零售業2個行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拼多多(PDD)、京東(JD.O)兩家知名電商平臺成為了此類問題的高發區,合計記錄風險事件高達283起,占該類風險事件總數的近三分之二,凸顯出平臺企業在消費者權益保障方面的缺失。
近年來,隨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消費領域不斷出現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新問題,如虛假營銷、“大數據殺熟”、自動續費取消難、網絡直播帶貨“以次充好”等,引發了廣泛關注。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正式實施,聚焦突出問題,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了經營者相關義務和責任,加大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力度。平臺企業應加強自我審視,建立健全內部監管機制,提升對入駐商家的審核與管理標準,確保每一筆交易都能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安心。
治理維度:銀行保險業違規問題突出
第三季度有532家上市公司暴露治理風險事件1677起,風險指數1575.4。治理維度突出問題是信貸管理不到位、業績披露不準確和保險業務違規,占全部類別的36.7%。
信貸管理不到位是三季度治理維度風險最高的議題,共監測風險事件274起,涉及37家銀行。工商銀行(601398)、中國銀行(601988)、興業銀行(601166)、農業銀行(601288)、九江銀行(09160)、中信銀行(601998)等6家銀行風險數量占到全部類別的50%。這些管理缺失導致了一些嚴重后果,包括貸款資金被挪用、形成不良等,成為影響銀行信貸資產安全的重要風險隱患。
保險業務違規風險事件在三季度也有顯著攀升,共監測到該類風險事件274起,較上一季度增加60起。從暴露的風險點看,欺騙投保人、財務數據不真實、未按照規定使用經備案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虛構保險中介業務等,是保險企業違規風險的高發領域。這些事件表明,金融行業的內控與合規管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
今年以來,金融監管持續加大對銀行等金融機構治理的監管力度,以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和金融消費者權益。金融機構需將合規經營提升到戰略高度,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制,提升內部治理水平,以實際行動回應監管要求,為金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提升ESG管理的建議
基于對2024年第三季度ESG風險事件的監測和分析,我們對上市公司提升ESG管理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降碳減污協同發展。在綠色轉型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將降低碳排放與減少污染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策略。本季度風險監測顯示,環境風險不僅限于污染物超標排放,還涉及生產、施工現場不符合環境要求等問題,這表明企業的環保合規管理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上市公司需認識到,排污管理不僅是遵守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第二,全面保障消費者權益。負責任營銷意味著企業在營銷活動中做到誠實守信,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消費公平。虛假宣傳、不正當營銷和產品質量問題事件的頻繁發生,反映了上市公司在消費者責任方面的缺失。尤其是對于平臺企業而言,除了確保自身的營銷行為合規外,還需加強對平臺上第三方賣家的監管,保證其營銷活動符合法律法規及社會倫理標準。
第三,持續強化合規運營能力。ESG理念的核心在于對企業風險進行全面管理,而合規運營是這一理念的基礎。面對不確定的經營環境和復雜多變的外部挑戰,上市公司必須不斷提升合規運營能力,確保所有經營活動均符合法律法規并契合社會道德標準,從而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更多ESG風險監測信息請登錄善擇網站查看https://csr.infzm.com/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