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制”表面上是教育問題,實質上是財政問題丨快評
從2024年開始,山東小學入學人數已經開始下降了,六七年之后,這一數據大概只有2023年高峰年的1/3,邏輯上,教師的數量也會等比例減少這么多。臨聘教師與無編制的合同制教師大概率會被首先“優化”。還會對教師采取多出少進、只出不進的策略,以逐步縮減存量。如果用小班制來消化存量教師,理論上15人一班就可以讓目前的老師繼續有工作。不過,這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小班制的教育質量高低問題,而在于有沒有足夠的地方財政將所有的老師養起來。所以,小班制表面上是一個教育問題,實質上是一個財政問題。
責任編輯:辛省志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官網刊發了多則對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提出建議、提案的答復。其中,針對省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強縣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建議》,省教育廳答復表示:在今明兩年平穩應對小學入學高峰后,強化班額標準化建設,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學;在解決學生交通、食宿、午休等基本條件基礎上,穩妥撤并鄉村“小、散、弱”學校。
“小班化”這一表述受到關切。生育率不斷下降、新生兒逐年減少,小學入學人數也不可避免隨之逐年減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小班化”能在多大程度上保住義務教育階段公立老師的編制與崗位?這一問題值得探討。
在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中國出生人口,2016年達1786萬人,是一個階段性高峰;次年為1723萬人,有所下降,但仍在1700萬之上。不過此后就一路下降,至2023年為902萬。
山東一地,也大致是這樣的趨勢。針對山東省政協委員《關于應對學齡人口變化優化教育布局的建議的提案》,山東省教育廳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