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文學之冬,作家們“不知道如何是好”
按照歷史學家理查德·J. 埃文斯的看法,1933年后留在德國的作家幾乎沒有創作出不錯的作品。
面對重大的歷史時刻,人們的反應多么不同。悲傷與憤怒有多少,投機和諂媚就有多少。世界總是在變化,美德發自內心,而不僅僅是站隊那么簡單。
責任編輯:李慕琰
1933年5月10日,在納粹德國的柏林歌劇院廣場(今倍倍爾廣場),五千多名德國大學生將兩萬多本書焚毀。焚書由納粹德國宣傳部和兩個學生聯合會組織,同期在納粹德國和奧地利多地均有焚書活動。(視覺中國 圖)
1933年2月5日,希特勒上臺幾乎就要一星期了??藙谒埂ぢ谌沼浝飳懴乱痪洌骸安恢廊绾问呛??!?/p>
在《文學之冬:1933年,希特勒統治下的藝術家》里,這句話令人難以忘懷。這本書像一天又一天的大事記,時間跨度不長,就是1933年1月底到3月中旬而已。主角是一群心慌意亂的作家、藝術家,這些了不起的心靈陷入了茫然,像是煉金師開始面對元素周期表。
克勞斯是名作家托馬斯·曼的長子,文學生涯正慢慢起步,感情生活紛紛擾擾。納粹沒上臺時他家就不得安寧,眼看要跟魏瑪共和國一并完蛋。同性戀者身份給他平添波折;家里的司機居然是個探子,幸虧不是最壞那一類。
魏瑪共和國的理念先進,但大部分形如空中樓閣,政局、經濟與民生都走向崩潰。各大政黨都擁有武裝力量,又以歷經“一戰”操演、見慣世間殘酷的老兵為基礎,好勇斗狠易如反掌。納粹上臺有民意,但頗為稀薄,靠謊言、暴力和運氣穩定基本盤,后來再用反猶和流氓行徑制造了社會穩定、經濟騰飛的假象。
作家、藝術家們的生存環境一向好得多,消息更加靈通,不至于面對死于非命的危險。這一點,可以對照書中附上的一條又一條血淋淋的社會新聞。
他們做選擇的一大基礎是希特勒將很快垮臺,就像魏瑪共和國的眾多前任總理。很不幸,這一次他們錯了。有一位宛若先知的外交部工作人員,拜訪猶太裔諷刺作家瓦爾特·梅林的母親,建議梅林趕快離開?!皯摮鋈ザ嗑??”“我想說,15年?!?/p>
算算看,納粹德國存在了12年。這個預測已經相當精確了。即便非常樂觀的人,焦慮感也會慢慢轉化為絕望,就像被抽掉脊椎后用盡全身力量站著??v使意志堅定或天真爛漫,也招架不住日復一日的消磨。
那么,事態惡化與逃亡成為《文學之冬》里相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