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熱窩 :圍城記憶

“穆斯林望著伊斯坦布爾,塞爾維亞人望著莫斯科,而克羅地亞人望著梵蒂岡。他們的愛寄托在遠方,而他們的恨卻橫亙在眼前。愛那么遠,恨卻那么近?!?br />
這段話,如同一面鏡子,深刻地映照出波黑戰爭的心理根源。

薩拉熱窩,這個愛與恨的交匯點,長期以來被譽為“歐洲的耶路撒冷”,就像一個微型宇宙,映射出整個波黑乃至南斯拉夫的多樣性。

責任編輯:楊嘉敏

下雪了。整個波斯尼亞都在下雪。

翌日清晨,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南部城市莫斯塔爾開往薩拉熱窩的火車上,雪花像迷途的飛蛾撲打著車窗。睡眼惺忪的乘客們,提著大大小小的行李,仿佛一群逃難之人。天還沒亮,我在座位上沉沉睡去。當我從夢中醒來,窗外依舊飄著雪花,迎著車廂的燈光,斜斜地墜落。有那么一剎那,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仍在夢中。那種感覺就像一首記憶中的詩歌所寫:“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有一場大雪悄然落入夢中?!?/p>

窗外,大地似一片高低起伏的沙盤,散布著點點農田和村莊。支離破碎的土地,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農業體系,似乎預示著它們破碎的命運。淡淡的晨曦中,山間的農舍飄著淺藍色的炊煙,雞犬在雪地上留下一行行腳印。遠處的別拉什尼察山脈披著銀裝,山巔如同神明的居所,在朝陽的映照下,閃爍著圣潔的光芒。身旁的旅客告訴我,越過那座雪山,便能抵達薩拉熱窩——我的心也隨之蕩漾起一種朝圣者的莊重。

歷史學家們說,長期處于帝國斷層線上的薩拉熱窩在整個20世紀經歷的動蕩,遠超過其他任何一座同等規模的城市。它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見證了法西斯主義等的興衰;更是熬過了1990年代那場持續了一千四百二十五天的圍城戰——那是現代戰爭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圍困,比列寧格勒保衛戰長了一倍,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實時向全球直播的戰爭之一。

如果將時鐘再往回撥半個世紀,薩拉熱窩還將經歷從奧斯曼帝國到奧匈帝國的權力交替,經歷巴爾干半島的第一輪現代化浪潮。這些歷史事件,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刻印在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

在波黑,雖然在建筑物上繪上涂鴉,彈坑依舊清晰可見。  攝影 劉子超

在波黑,雖然建筑物繪上涂鴉,彈坑依舊清晰可見。 ?攝影 劉子超

在薩拉熱窩火車站,我下了火車,走進一家咖啡館,點了一杯波斯尼亞咖啡。和宗教一樣,歐洲的咖啡文化也有一條隱秘的分界線,而它剛好落在巴爾干地區:在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我在咖啡館喝到的全是意式風格的蒸餾咖啡;而從波黑開始,咖啡變成了在滾燙的沙子上緩緩煮沸的土耳其帶渣咖啡。相比意式蒸餾咖啡,這種咖啡的口感更為強勁,通常需要搭配一塊軟糖和一杯清水。

我慢慢喝完咖啡,想起在土耳其街頭所見的占卜術——用咖啡渣窺視未來。于是,我握住咖啡杯的把手,將其倒置在托盤上,緩緩轉動,讓咖啡渣在杯中鋪展開來。耐心等待杯子冷卻后,我再將它翻轉過來,觀察杯底和杯壁上形成的圖案。

杯底出現的是一只眼睛狀的圖形,而杯壁上的則像是一條彎彎曲曲的血管。按照習俗,杯底的圖案象征著未來的某個時刻,而杯壁所示為眼下臨近的預兆。所以,這一切預示著什么?

我留下兩枚硬幣,離開咖啡館,走出火車站,步入薩拉熱窩冬日清冽的空氣中,然后打了一輛車,橫穿整座城市,前往位于老城山坡上的公寓。

窗外的風景像翻書動畫一般呈現。接下來的日子里,我總會著迷于薩拉熱窩的混雜:清真寺緊挨著猶太教堂,天主教堂與東正教堂比鄰而立,奧斯曼時期的窄巷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奧匈帝國時代的大道。這一切就像是古老版畫中的圖景,時常讓我感到視覺上的震撼,也讓我覺得薩拉熱窩的文化依然完整,覺得我所看到的景象與一個世紀前的旅行者看到的并無不同。

薩拉熱窩與伊斯坦布爾、維也納、雅典等城市的距離幾乎相等,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多元文化的交匯點。歐洲大陸上曾有許多類似的城市,但大多數都在20世紀民族主義的洪流中消失殆盡。誰能想到,飽受苦難的薩拉熱窩卻意外地幸存下來。

食物也是如此。

薩拉熱窩最著名的傳統菜肴叫作“波斯尼亞燉鍋”,它將肉類與多種蔬菜一同燉煮。如果此前我對巴爾干的多元文化還沒有切身之感,那么一吃到這道菜就應該有些概念了——烹飪與文化是相關聯的。好的“波斯尼亞燉鍋”能將不同食材巧妙地融合,每種風味都能發揮其獨特之處,而又不失和諧統一。這恰恰映射了多元文化的真諦:在差異共存中尋求平衡的藝術。

每當想到薩拉熱窩,我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黃昏時分穿過鴿子廣場的場景。瑟比利噴泉旁人潮涌動,周圍是琳瑯滿目的咖啡館和餐廳。宣禮塔上空回蕩著召喚信眾的聲音,成群的鴿子紛紛驚起,又撲簌著翅膀,落回人群之間。

薩拉熱窩的鴿子廣場  攝影 劉子超

薩拉熱窩的鴿子廣場 ?攝影 劉子超

在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撤退的游擊隊員跑過銅匠街,店鋪里的老銅匠們不約而同地開始敲擊,讓此起彼伏的叮當聲迷惑追來的德國士兵。如今,敲擊聲仍在回蕩,只是販賣的商品除了咖啡壺、燭臺、托盤之外,還多了用圍城時期的子彈殼制成的工藝品。

在薩拉熱窩,一段段歷史總會在不經意間出現。

拉丁橋—普林西普橋

一天午后,我穿過銅匠街,來到米里雅茨河畔,河上的拉丁橋是另一處歷史現場。

1914年6月28日,正是在這座橋上,十九歲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扣動手中的左輪手槍,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繼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蘇菲。這本是一場發起于巴爾干的戰爭,但隨著英、法、德、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共同介入,最終引爆了一場具有毀滅性的世界大戰。

戰爭如同漣漪不斷擴散:導火索在巴爾干,升級在西歐,但巨大的災難又降臨到巴爾干頭上。戰爭的慘痛代價是顯而易見的:超過三千五百萬人死傷,僅塞爾維亞一國就喪失了五分之一人口。

在巴爾干,歷史總是充滿巧合。1389年,同樣是6月28日,塞爾維亞人在科索沃平原遭遇了奧斯曼帝國的鐵騎,這場敗仗導致了國家淪陷長達五個世紀??胺Q塞爾維亞民族悲痛與屈辱的象征。

在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看來,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是對過去屈辱的悲壯復仇。因為在1908年,正當奧斯曼帝國力量衰退之際,奧匈帝國公然吞并了波黑,這激起了包括普林西普在內的許多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憤怒與不平。

站在拉丁橋上,我驚訝于它的小巧。正值米里雅茨河的枯水時節,淙淙細流沖刷著河床上的卵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