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大山里,遇見不一樣的農村
這里的年輕人不會把外出打工作為唯一的選擇,即使外出打工,他們每年也會回家很多趟,在家呆很多天,他們與家鄉、與農村、與農業、與農業文明的有效聯結依然存在,他們的物欲沒有那么強烈與旺盛,他們奉行“適可而止”“中庸之道”與“過猶不及”。
責任編輯:辛省志
今年暑假,從我的老家湖北黃岡驅車去岳父岳母家——貴州黔東南錦屏縣WW村住了十天。我老家算是丘陵及平原地區,岳父岳母家的地貌則以大山為主。為了有更在地性的體驗與感受,我在導航設置里選擇了“走國道”,即盡量避開高速公路行駛。一路走來,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湖北湖南等地的耕地拋荒率遠高于貴州,車子進入貴州后,哪怕走在曲折蜿蜒的大山里,映入眼簾的也都是郁郁蔥蔥的景象。
這很大程度上顛覆了我的既有認知。貴州是山區,整體經濟狀況不應該更差嗎?應該有更多人外出謀生,田地的荒蕪率應該更高才對???
在貴州山區,究竟是哪些人在種田種地呢?抑或說,哪些人構成了貴州山區的常住人口呢?在岳父岳母家的十天,我有幸接觸了他們中的數位代表。
阿豪,阿良,是兩兄弟,一個念初三,一個念高二,父母常年在福建晉江打工,兄弟倆是爺爺奶奶一手帶大的。
我問他們:“暑假了,沒有想過去爸媽那邊玩一下?”
“不去了,功課很緊張,我要在家安心復習和預習?!备绺绨⒘颊f。
“暑假的事情多,要割草喂牛,要做飯,洗碗,要下包谷(收玉米),我要幫爺爺奶奶分擔一些?!钡艿馨⒑勒f。
我記得很清楚,我是八年前認識阿豪的。那時候他念小學二年級。一大早上被窗外的蟲鳴鳥叫吵醒,天剛剛亮,應該六點鐘不到的樣子,我去村落周邊的田地里走走、看看,邂逅了正在割牛草的阿豪。他的個頭很小,很矮,但割草的速度很快,動作很敏捷。當時他告訴我,他和哥哥分工,第一天,一個人割牛草,另外一個人就做飯、洗碗,第二天輪換過來。當時我就被驚詫到了,一個小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