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經濟學家Bolton:氣候變化正影響所有經濟部門
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要增加三倍。我認為可能完不成目標,一方面投資速度不夠快。另一方面目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思路是增加容量,但應該是取代化石燃料。
全球電動汽車的銷售比例是多少?很小。產能過剩只是一種錯誤的定性方式。即使在中國內部,從現在到100%電動汽車,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所以不存在容量過剩。
我相信氣候議題能與政治分開。因為商界參與了,金融部門參與了。即使在美國,聯邦層面所缺乏的東西也會被州和市層面的行動部分抵消。
責任編輯:曹海東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金融與經濟學教授Patrick Bolton。受訪者供圖
盡管研究興趣轉向氣候議題已經有14年之久,但Patrick Bolton仍覺得自己關注氣候議題太晚,整個世界的行動也晚。
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Oliver Hart,Bolton是微觀經濟學家,著作《合同理論》是當代經濟學教學參考書。他在2009年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2013年當選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5年當選美國金融學會主席,2016年當選美國金融學會會士。
2010年,Bolton的研究興趣開始轉向氣候。彼時,他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在籌辦一次長期投資和主權財富基金的會議中,他發現,考慮未來二三十年的長期投資時,“無法逃避氣候變化問題”。
氣候投資、金融也成為他的研究興趣,2018年出版了書籍《應對氣候危機:減緩政策與全球協作》。他也感受到《巴黎協定》、氣候變化正影響著所有經濟部門。觀察人類對于氣候的適應,比如南歐人的午休是為了躲避最熱的中午,等到晚上再工作。
盡管全球行動較晚,但作為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他也發現從經濟學的視角看,發展中國家沒有沉重的“棕色資產”,可以一開始就擁有“綠色資產”,而發達國家可以從綠色投資中獲益——更低的碳排放和更少的損失。
Bolton現任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金融與經濟學教授。2024年7月,他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羅漢堂數字經濟年會,會議期間,他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氣候融資對發達國家有吸引力
南方周末:根據全球能源智庫Ember的報告,2023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全球發電量中的占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30%。你認為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拐點到了嗎?
Bolton: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成本已經下降到可以與化石燃料競爭。在中東地區,用太陽能發電比用天然氣發電更便宜。但開發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還遠遠不夠。為了實現《巴黎協定》1.5℃的溫控目標,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要增加三倍。
只剩下6年時間,我認為可能完不成目標,一方面投資速度不夠快。另一方面目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思路是增加容量,但應該是取代化石燃料。比如中國可再生能源已經大大增加,但與此同時,也增加了燃煤發電廠。
目前對2050年的預測是,大部分新增能源需求將由可再生能源來滿足,但化石燃料仍將燃燒,沒有大幅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南方周末:但也許煤電廠可作為備用,以應對突發事件。
Bolton:確實需要備用,而煤炭不是最好的備用能源,天然氣更好,最好的是通過電池儲存電力。
南方周末:目前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