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人請托專家操控評審:警惕內部勾兌瓜分政府科研經費
所謂的“學術共同體”確定立項與政府資金分配,存在著裁判員與運動員兩種身份的利益沖突問題。
請托可以通過私人關系如同學、校友、老鄉與師兄弟姐妹等進行,其中最容易形成且最堅固的是通過師徒傳承與同門關系形成的學閥,一個或少數幾個學閥完全可以把持某個研究領域,壟斷研究材料、控制學術評價,進而掌握分配政府科研經費之權。
責任編輯:辛省志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官網發布了2024年不端行為案件處理結果通報(第二批次),其中,一起高校老師項目評審過程中向專家請托、“打招呼”事件,涉及陜西三所高校的老師,很有典型性,事關公帑的撥付規則與合理使用,廣受議論關注,值得深入剖析。
通報這樣寫道:經查,劉建妮在2021年重點項目通訊評審過程中通過郵件等方式向多位可能的專家請托,在重點項目答辯前打探評審專家信息并向多位專家請托,向其中兩位評審專家全成、程海發送希望答辯時對方提的問題,違規獲取會議評審投票結果后又向他人泄露評審結果。
我們不知道劉建妮請托之事是如何敗露的。一種可能性是其“通過郵件等方式向多位可能的專家請托”,其中一位或若干位專家出于正義感進行了舉報;另一種可能性是其與兩位評審專家私下勾兌后,提前獲取會議評審投票結果后又向他人泄露評審結果,泄露的動機可能是想分享喜悅,或者夸耀自己的關系網有多硬,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有人覺得這樣不公平或心理不平衡就發起了舉報。
從通報的措辭看,也許后一種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