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的彩禮”登上熱搜:愛是心意,不是生意丨快評
男女在走入婚姻之前,商定將來如何建立家庭“公共財政”,哪一方出多大比例,雙方如何共同決定大宗支出;如果一方全職在家,給多少家用;如果決定要孩子,需要多少錢,男方出多少錢;把彩禮的來源與歸屬也納入未來小家庭財務考慮之中,站在婚姻長久穩定與子嗣利益福祉的高度,雙方有商有量。
若有必要,雙方父母乃至親友也可以參與。這樣的商量,也可以避免頭腦發熱或一時沖動,提升雙方的家庭責任感。如果有這樣的深思熟慮,相信高額彩禮的問題也就消解于無形。
責任編輯:辛省志
彩禮是一個熱度很高的話題。近日,“廣東人的彩禮”又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有不少廣東網友表示:整體而言,廣東人的彩禮一般都不高,有的女方家甚至象征性收幾千、幾百元;客人參加婚宴隨禮一般包紅包大多為一百、兩百元,有的主人家收紅包后還回禮,或者折角封還,代表心意已領。網友的反應,以夸贊居多,如“原以為全國最高,沒想到,實則全國最接地氣”。
說到彩禮,其實目前盛行于一些地方的高額彩禮與傳統婚俗無關,充其量只是包漿都還沒有形成的“新民俗”。
傳統婚俗中有聘禮,即六禮中的“納征”。實踐中,嫁妝一般高于聘禮。南宋呂祖謙所訂《宗法條目》規定:嫁女費用一百貫,娶婦五十貫,嫁資倍于娶費。嫁女費用是娶妻的兩倍?!都t樓夢》中,王熙鳳說:“剩下三四個(姑娘),滿破著每人花上一萬銀子。環哥娶親有限,花上三千兩銀子,不拘那里省一抿子也就夠了?!奔夼M用是娶妻的三倍有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