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里有哪些“水課”?來自一位大學老師的觀察
“水課”不單純是老師的問題,也不單純是學生的問題,它是學生、老師及一系列體制與機制共同作用與建構出來的產物。
責任編輯:辛省志
作為一名高校老師,我上課已十年有余,算不上“老司機”“老油條”,但我還是自信我的課堂輸出可以令同學們學到一點真知識,或思維的啟迪,抑或視野的開拓,近些年我發現我的課堂上同學們的“抬頭率”整體不高,尤其是專業課(相較于針對全校學生的通識課)。
我無意為“抬頭率”辯護,這一指標是學校教務部門發明的,他們的假設是,抬頭率越高,說明學生越認真聽課,課堂質量與教學效率越好,但這種假設經常不成立,因為有些人抬頭了,也不一定就聽進去了,有些人不抬頭,不代表他(或她)就真的沒有聽課。但無論怎么說,學生的抬頭率低,于講臺上的老師而言,通常情況下被視為不被尊重。作為老師,誰不喜歡臺下的人目不轉睛地“凝視”自己呢?誰不喜歡臺下的學生對自己所講所授饒有興趣呢?誰不喜歡與自己眼神交織或對視的是一雙雙如饑似渴的求知眼神呢?是的,好的課堂氛圍,很重要,很能影響老師的情緒及日后的行為。你聽課認真,互動頻繁,我上課當然帶勁,備課也帶勁。反之,你不怎么聽課,你搞你的,我講我的,我當然覺得上課沒意思,備課也沒勁。
我忍不住與我幾個同行群聊了一下,有別的學院的同事,有來自211或985高校的兄弟,有武漢及上海高校的朋友,他們的感覺居然與我類似,“不認真聽課的學生,感覺越來越多了”“上課,有時候是一種艱難甚至煎熬的過程”“上課的過程很愉悅?很享受?我真沒體會到”。
好兄弟G哥吐槽,“偶爾有幸請到行業大佬或大咖過來上課,我覺得于學生而言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