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丨聶華苓與“國際寫作計劃”:這是我的果實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顏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無論是在創作視野、方向,還是深度方面,聶華苓的“國際寫作計劃”對中國作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1980年代初,聶華苓到訪武漢,對后來以武漢大學為首的作家班的創辦產生深刻影響。武漢大學於可訓教授曾在《我記憶中的作家班》一文中寫道,“武漢大學作家班,雖然是插班生制度的產物,但創辦作家班的某些基本理念,卻是受了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的影響……”
責任編輯:劉悠翔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斯坦頓紀念堂局部,該建筑為紀念該校首任校長而建,聶華苓在該校創立“國際寫作計劃”。視覺中國
2024年10月21日,華裔作家、翻譯家聶華苓在美國艾奧瓦州(編者注:又譯愛荷華州)家中去世,享年99歲。她的女兒王曉藍透露,母親“走得很安詳,沒有太多痛苦”。
聶華苓對死亡并非沒有準備,她早早地將自己的名字刻在墓碑上。2005年,作家遲子建和劉恒受邀前往美國。其間,彼時已經八十歲的聶華苓在亡夫保羅·安格爾生日那天,拿上他生前喜愛的鮮花和威士忌,開車前往墓地探望。
聶華苓將酒灑在墓前,向保羅?安格爾介紹遲子建和劉恒的情況。介紹完,她輕撫著墓碑,笑著對遲子建說:“你看,這里很好,很寬,將來把我再放進去就是了?!焙谏罄硎贡淖笙陆?,已然刻上了聶華苓的名字。
回國前一晚,遲子建來到聶華苓家中,大家生起火,圍爐喝酒聊天。聊著聊著,聶華苓放下酒杯,引她前去臥室,拉開衣櫥,取出一件銀粉色的中式緞子衣服,笑吟吟地說:“我已經囑咐兩個女兒了,我走的那天,就穿這套衣服!怎么樣?”遲子建回道:“穿上后像個新娘!”說笑間,她的眼睛卻已濕潤。
三年前,詩人王家新到美國時曾聯系過聶華苓,當時聶華苓記憶力已經不太好,很多人都記不起來,但王家新回憶,她很高興,聲音還像小女孩一樣清脆。
王家新曾在2013年受邀參加“國際寫作計劃”,和他一起的還有作家阿來,他清楚地記得,聶華苓請他們吃的第一頓飯是牛肉面,還告訴他們“莫言也在這里吃過”。在艾奧瓦期間,他和聶華苓成為了忘年交。聶華苓很看重詩歌,會仔細讀他寫的詩,并寫信給他反饋。
“回憶歷歷在目,她一走,我們生命中的一些東西也跟著走了”,王家新向南方周末記者感慨,“她真是一位很偉大的女性,不僅在于她本人的創作,還有她的‘國際寫作計劃’這樣一個巨大的貢獻”。
臺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在官網發布悼文,表示本身是創作者的聶華苓最令人感佩的是她在臺灣戒嚴時期,“不分黨派、族群、政治立場、政治思想,只挑她心目中值得鼓勵的優秀作家們去她所創立的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使來自臺灣的作家可以和全世界的作家交流,也打開臺灣文學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顏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無論是在創作視野、方向,還是深度方面,聶華苓的“國際寫作計劃”對中國作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至少它打開了一個國際化的可能性,讓中國當代作家不只在紙面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