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⑥:照護就像獨自執行火星任務
編者按:
家庭照護是中國老年人照護的主要方式,家庭照護也存在很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南方周末特邀胡泳教授撰寫系列文章,以親身經歷和學理思考,探討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六篇。
初入“照護王國”的旅程可能就像獨自前往火星執行任務一樣——陌生、不舒適、極其孤立——在無人培訓的情況下,需要迅即掌握一系列新工具和系統。派你執行任務的控制中心似乎離你遙不可及,一切“救援”任務全靠你自己拿主意。
照護之旅與其他旅程的主要區別在于,盡管它可能有一個明確的開端,但前方的道路卻無法確定。旅程可能只有幾個月,也可能持續很多年。
照護之旅結束后,照護者應該允許自己悲傷、尋求支持并專注于自我更新。進行自我反省、追求個人興趣和與親人及更大的社交圈重新建立聯系,可以幫助照護者找到超越照護角色的身份感。記住要善待自己,相信你的愛、奉獻和努力真正發揮了意義。
責任編輯:辛省志
她剛剛辦理了退休手續,唯一的孩子也大婚完畢,在外地工作和生活。她是一位大學老師,原來供職的學院希望返聘她。與此同時,南方的一所大學也伸來了橄欖枝,希望她南下任教,并提供了一份為期三年的聘用合同。她在猶豫,是繼續工作呢,還是跟愛人一起周游世界,畢竟這些年忙忙碌碌,從容度假的機會也不是很多。生活似乎浮現出很多可能性。然而,就在這時,患有多項慢性病的母親住院了。幾乎一夜之間,她發現自己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她在醫院里了解到了一切,需要作出許多不那么容易的決策,但有一件事很清楚:她需要成為母親的全職照護者。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成千上萬個。
成為一名照護者可能是一種意想不到的震撼體驗,通常毫無征兆地出現。這可能會讓當事人感到震驚。這種震驚不僅源于突然承擔起照護他人的責任,還源于這樣做所帶來的情感、身體和精神需求。對于許多人來說,初入“照護王國”的旅程可能就像獨自前往火星執行任務一樣——陌生、不舒適、極其孤立——在無人培訓的情況下,需要迅即掌握一系列新工具和系統。前一天,你還在過著正常的生活;第二天,你就不得不重新規劃生活,轉變為一個需要持續關注、耐心和同情的角色,不管你心里愿不愿意。派你執行任務的控制中心似乎離你遙不可及,一切“救援”任務全靠你自己拿主意。
前邊我曾使用“軌跡”一詞,來描繪照護的多階段過程。照護專家也經常將其稱為“旅程”,然而照護之旅與其他旅程的主要區別在于,盡管它可能有一個明確的開端,但前方的道路卻無法確定。旅程可能只有幾個月,也可能持續很多年。對某些身處短旅程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次相對簡單的“在路上”。然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它更像是穿越迷宮,一路上經歷從沮喪、憤怒到愛和滿足等一系列情緒。
延續關于“火星任務”的比喻,我們可以把新出道的“宇航員”的任務分解為六項:培育意識、承擔責任、獨自面對、發展專業技能、獲取專業服務以及把握生活新機會。
培育意識
此一任務開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