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幻象?穿越金融漂綠的迷霧

隨著環境和社會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漂綠”的外延漸漸從大眾消費品擴展到金融領域,雙碳背景下中國綠色金融快速發展,借他山之石,認清綠色金融發展中的潛在問題,尤為重要。

責任編輯:孫孝文

這兩年,不少主打“綠色”的品牌頻繁觸礁,面臨“漂綠”指責,甚至處罰。

全球燕麥奶第一股Oatly為例,它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瑞典,最初目的是為乳糖不耐受群體提供燕麥植物蛋白飲品,隨著全球變暖加劇及健康飲食趨勢,Oatly以其支持素食、應對氣候變化的主張迅速贏得新一代消費者青睞。該公司于2021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持股者包含黑石集團、華潤、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演員娜塔莉·波特曼。

在Oatly一則名為《Help Dad》的電視廣告中,一名中年男子深夜偷偷溜入廚房,將一瓶牛奶放進冰箱,兒子在餐桌旁一臉凝重問“真的嗎?”,質疑他所選的牛奶,畫面文字顯示:“按照從種植戶到銷售商的計算,Oatly燕麥奶產生的二氧化碳比牛奶少73%?!?/p>

英國廣告標準局調查發現,Oatly只是將特定一款燕麥產品與全脂牛奶的碳足跡相比較,但它的描述令人以為是Oatly的所有產品。

Oatly在社交媒體的傳播也引起了爭議,它強調“乳制品和肉類行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全球飛機、火車、汽車、輪船等的總和還多”,激發人們對素食替代品的重視。這種比較其實暗含機巧,Oatly將乳制品及肉制品行業全生命周期(飼料、化肥、加工、運輸)的碳排放與交通運輸行業只在運輸過程中碳足跡相比較,并不公正。Oatly的廣告在英國被禁播。

人們對企業的綠色表現日漸關注,“漂綠”潛在風險隨之增加,它指企業面向投資者或者公眾提供誤導性或者欺騙性的信息,表明其產品或運營是環保的??梢院唵卫斫鉃槠髽I的環保行為或主張名不副實或者以偏概全。

隨著ESG投資、可持續投資的興起,“漂綠”表現也從傳統的消費品企業,擴大到了金融領域。全球最大的投資顧問之一美世投資(Mercer)澳洲公司就因此受到嚴峻的處罰。該公司在一項名為“可持續+”的基金中聲稱排除了化石燃料、酒類和博彩企業,實際上之后其投資了49只上述行業的股票。2024年6月,Mercer受到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SIC)起訴,需支付1130萬澳元(約5334萬元人民幣)的罰款。

認清問題:金融漂綠的“七張面孔”

雙碳背景下,中國綠色金融快速發展,截至2024年6月末,綠色貸款余額34.8萬億元,同比增長28.5%,綠色債券累計發行3.71萬億元。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預計未來規模將持續增長。

在進一步發展綠色金融時,如何避免“漂綠”問題?背后有哪些問題值得注意?全球有哪些經驗以供借鑒?2024年10月23日南方周末第二十一期CSR思享薈上,南方周末特約研究員、獨立氣候金融顧問陳琰煒發布了《綠色幻象:金融漂綠的根源、類型及其應對》報告,結合全球案例,從表現形式、根源、動力以及應對措施等方面,對金融漂綠進行了深入分析。

南方周末特約研究員陳琰煒解讀報告

南方周末特約研究員陳琰煒解讀報告

報告按金融活動的行為和結果,將金融漂綠劃分為七種類型。從行為本身看,第一種漂綠類型是歸類錯誤,將不符合綠色標準的資產納入綠色范疇??陀^上是由于綠色標準分類和判定不明造成的。隨著國家《綠色產業指導目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公布和更新,哪些產業屬于綠色,金融機構已有較明確的認證依據,主觀判斷錯誤在減少。目前存在更為普遍的問題是,不少屬于綠色產業或者產業鏈邊緣的中小企業認定困難,這給促進綠色產業鏈協同發展帶來障礙,需要行業進一步細化分類標準和認定工作。

第二種是用途錯誤,宣稱將資金用于環?;顒?,實質上并不是。比如發行綠色債券的企業未能全面履行綠色債券所承諾的環境效益,在資金使用和項目選擇上可能存在不合理、不透明的情況等。

第三種是效益模糊,融資活動的綠色效益難以證實。環境效益的證實也需要通過存續期信息披露,而環境效益的信息披露一直是綠色金融工具的薄弱環節。以綠色貸款為例,2022年末綠色貸款余額已達22.03萬億元,披露環境效益(折合減排量等指標)的綠色貸款只占很小一部分。

第四種是片面綠色,融資活動具有一定綠色屬性,但是存在其他社會環境負面影響。例如瑞銀在2021年10月幫助巴西谷物貿易商Caramaru在綠色債券市場籌集了價值6650萬歐元的農業企業應收賬款證書(CRA)資金,而部分資金最終落入了一些有非法砍伐森林、土地掠奪和強迫勞動歷史的大豆供應商手中。

第五種是產品爭議,可持續金融產品設計邏輯背后不能達到“綠”的實質性。以可持續掛鉤貸為例,將企業獲得的貸款與其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掛鉤,未能實現目標需面臨支付罰款、退還資金等處罰。但是有的產品設計給企業未能實現目標或者調整目標留下了后路。

從結果本身看,金融漂綠分為兩種。一種是分類企業的投融資活動符合綠色要求,但是自身運營的綠色表現并未提升。2022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對371家公司的1371只綠色債券分析發現,約三分之一的發行人首次發行綠債后,范圍1和2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反而增加了。

另一種是投融資活動符合綠色標準,但未能真正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捷克學者Smutka2023年一項研究發現,只有激進的綠色債券與生態環保經濟表現出強大的雙向因果關系,傳統綠色債券沒有這種相關性。從宏觀上看,真正綠色的改變往往更需要通過大量綠色創新來疊加實現,單個的綠色金融活導致的影響難以測量,留下潛在漂綠風險。

透視動力:綠色偏好和綠色溢價

報告指出,金融領域投資者和消費者對可持續產品的“綠色偏好”,以及愿意為可持續產品讓渡自己的利益而接受“綠色溢價”,是“漂綠”動力的來源;而信息不對稱和監管的缺乏讓營銷美化成為可能,為“漂綠”提供了條件。

對消費者而言,除了產品本身的綠色健康價值,購買綠色的產品,能夠讓他們感覺自己在為氣候變化“作貢獻”,在減少自己的負面環境影響,同時也是一種身份建構,凸顯自己的生活和道德“品味”。

消費者愿意為實現這些接受一定的“溢價”,這是企業推出綠色產品和主張的一個動因。當前商業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方對企業提出要求,敦促企業制定氣候戰略、轉型計劃,正在形成一種“劇場效應”,令企業不得不選擇“綠色偏好”。

金融領域,政策的牽引也起到促進“偏好”的關鍵作用。從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到2024年央行公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國綠色金融產品和規模實現大幅增長,監管也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綠色績效的評價和考核,使社會各界對該領域關注持續升溫。

“綠色溢價”的存在也是促成金融漂綠的又一動力。綠色溢價指綠色金融產品相對于傳統金融產品帶來的額外成本或收益差異。從債券發行人角度來看,發行綠色債券的利率低于傳統債券,可以獲得更低的融資成本,這個差異就是綠色溢價,為發行者提供了激勵。

遠東資信研究院以2018年至2022年在國內發行的綠債作為樣本,研究發現,近5年具有發行定價優勢的綠債占比都在70%以上,且貼標及綠債第三方評估認證都會顯著降低債券的風險溢價,帶來更低的融資成本。

在此動力之下,企業和金融機構利用各種營銷手段,宣傳夸大或美化粉飾其環境主張、產品特點,或者投融資的環境效益,才使得漂綠成為了現實可能。

應對之道:源頭渠道兩手抓

報告最后提出了應對金融“漂綠”的三條路徑。其一是從源頭上校正“動力”,一方面要規范企業綠色聲明的定義和描述,另一方面要提升利益相關方對“綠色”認知和識別能力。

2024年3月,歐盟公布《賦能消費者以實現綠色轉型指令》,明確禁止在沒有“經公認的優異環境績效證明”的情況下使用包括“環境友好”“生態友好”“綠色”“節能”“生態”“氣候友好”“可降解”等十余種環境聲明。

同年5月,英國金融監管局發布了《反漂綠規則指南》,要求企業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相關聲明必須公平、清晰且不具有誤導性,給出具體的規范,指引企業綠色營銷。這些日益嚴苛的監管政策,有助于減少夸大、誤導和未經證實的綠色主張。

此外,消費者認識的提升也可以消解“漂綠”發生的空間,如果消費者對綠色債券、可持續資產、ESG投資等標簽的外延和內涵認識更清晰,就能夠識別出產品闡述中的語焉不詳和粉飾,找到具備綠色“實質性”的標的和企業,粉飾就無法發揮作用。

其二是通過清晰而完善的標準、嚴格的監管,促進綠色金融識別、分類、信息披露的規范性。這一點,中國綠色金融標準日趨完善。以綠色債券為例,2022年,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發布《中國綠色債券原則》,明確了綠色債券的四項核心要素,包括募集資金用途、項目評估與遴選、募集資金管理、存續期信息披露。2023年,中國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發布了《綠色債券存續期信息披露指南》,幫助投資者更清楚了解資金使用和項目進展。

三是通過市場和公眾的監督以及法律的保障,提升違法成本,讓“漂綠”行為得不償失。全球來看,“漂綠”將面臨更嚴峻的處罰。2021年9月至2024年1月期間,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花費了130萬英鎊(152萬歐元)和約29471個工作小時來調查漂綠,結果發現Asos、Boohoo等企業使用的語言“太寬泛和模糊”;要求企業的綠色主張需要得到徹底的證明,否則,可能會面臨巨額罰款,最高可占其全球營業額的10%。

2022年11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高盛資產管理公司在ESG投資上誤導客戶,為此高盛需要支付400萬美元的罰款。

報告指出,在進一步發展綠色金融時,如何讓金融產品“名”“實”相符,如何搭建起綠色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良性轉化機制,如何為投資者提供實質性、多層次的產品和服務,如何為實體經濟低碳轉型提供豐富金融工具和應用場景,都是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繞不開的問題。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金融機構、企業、投資者、媒體乃至公眾理性的認識,以及在自身領域可持續創新實踐。面對“經濟-法律-倫理-公益”的社會責任金字塔,人們不應該只關注塔頂有沒有鑲嵌一顆醒目的綠寶石,而是去真正一步一腳印地堅固塔基,讓資金流向更可持續的地方。

掃描二維碼,閱讀報告

掃描二維碼,閱讀報告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