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強國指數發布,中國領跑第二方陣
2024年10月27日,“高等教育強國指數2024”發布,數據顯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區域差異大,美國保持絕對領先,中國縮小差距并繼續領跑第二方陣;國內高等教育發展發展不平衡,北京一枝獨秀,上海江蘇分列二三名。“高等教育強國指數2024”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研制、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據悉,這是全球首個高等教育強國指數,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上發出了中國聲音。同時,今年首次增加了省域版指數的內容,也是國內首個以省域為單位系統評估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指數。
全球高等教育發展極不平衡
六大方陣差異明顯
國際版“高等教育強國指數”顯示,世界高等教育體系根據發展階段可分為六大方陣,美國以絕對實力領跑,中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為第二方陣的代表國家,較去年發布的教育強國指數結果相比,英國超過日本成為排名第3國家。中國仍領跑第二方陣并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從去年的58分提升到65分。
圖1 世界高等教育體系的六大方陣
三大維度九個關鍵指標
持續監測全球高等教育發展
據介紹,研究團隊使用三大維度的九個關鍵指標跟蹤全球近170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為決策者和跨國高等教育服務使用者提供指導。三個維度是世界學術中心度指數、世界科技中心度指數、世界人才中心度指數,其中世界學術中心度指數包括高等教育經費GDP占比、ESI自然科學全球前1%上榜機構、RUC人文社會科學全球前10%上榜機構三個指標,世界科技中心度指數包括自然指數、研發經費GDP占比、授權專利三個指標,世界人才中心度指數包括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諾貝爾菲爾茨獎三個指標。
在國際版“高等教育強國指數”9項指標中,美國在ESI自然科學全球前1%上榜機構、RUC人文社會科學全球前10%上榜機構、授權專利、全球高被引學者、諾貝爾菲爾茲獎等5項指標上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在自然指數(第1位)、ESI自然科學全球前1%上榜機構(第2位)、RUC人文社會科學全球前10%上榜機構(第3位)、授權專利(第2位)、全球高被引學者(第2位)等指標上排名靠前,在高等教育經費GDP占比(第20位)、研發經費GDP占比(第13位)、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第40位)、諾貝爾菲爾茲獎(第23位)等指標上仍有提升空間。作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美國在世界學術中心度指數、世界科技中心度指數、世界人才中心度指數均得分100分。作為潛在的世界高等教育次中心,中國在世界學術中心度指數、世界科技中心度指數、世界人才中心度指數上的得分分別為60分、67分、39分。
統籌投入產出及發展效能
全面透析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格局
研究團隊同步發布省域版“高等教育強國指數”,內含投入、產出、發展效能等3大維度11個關鍵指標50個評價要素,跟蹤國內(大陸地區)31個省、市、自治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緊扣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凝練出投入維度,具體包括條件保障、師資力量、科研投入、學科建設4個指標,總權重為35%;以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六力”的深刻闡釋為準繩建構產出維度,具體包括包括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6個指標,總權重為50%;建構出投入產出比作為發展效能,該維度權重為15%。
省域版“高等教育強國指數”顯示,北京一枝獨秀,以100分的絕對優勢領跑全國;上海、江蘇實力強勁,位居第二方陣,但與北京的差距較為顯著,上海得分為56.49,江蘇得分為51.04;湖北、浙江、廣東、天津、陜西、山東、遼寧等7個省份位居第三方陣,其中湖北省以35.04分領跑第三方陣,位居全國第4位;黑龍江、吉林、重慶、湖南、四川、安徽、福建、甘肅、江西、河南等10個省份實力一般,位居第四方陣,黑龍江以20.28分領跑第四方陣,位居全國第11位;山西、新疆等11個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亟待提高,形成第五方陣。
圖2 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五大方陣
省際高等教育發展并不平衡
資源投入驅動強國產出
省域版“高等教育強國指數”顯現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存在較強的地域不平衡性,北京、上海、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享有更充足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例如北京在高等教育投入強度、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博士學位教師占比、高級職稱教師占比、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等39項要素上位居全國第一。盡管其他省份也表現出自身的獨特優勢,但整體而言地理位置偏遠、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其強國指數得分也較低,未來各省份需取長補短,保持比較優勢,依據自身特色發展本身份高等教育,對于暫處弱勢地位的省份需有針對性地加大投入、破解困境,確保教育強國建設行穩致遠。
此外,教育強國指數呈現出投入維度和產出維度的高度統一性。皮爾遜相關指數顯示,31個省份的投入得分與產出得分呈現出高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為資源驅動型,即條件保障到位、師資力量強大、科研投入充足、學科建設領先就會產生相應的強國支撐力。部分省、市、自治區效能較高,即在資源投入有限的情況下,能夠有更高的產出表現,典型代表為湖北、天津、吉林等。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周詳介紹,“高等教育強國指數”突出中國邏輯,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中國標準、中國方案、中國聲音;突出過程性、監測性和診斷性,為中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進程提供可度量的指標;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為中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抓手。
網絡編輯: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