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犯的藝術”?“脫口秀”要避免“語言霸凌”
冒犯往往是有潛在風險,并且可能付出代價的,而霸凌的風險很低或者沒有風險,當然也談不上什么代價。冒犯需要很高的智慧和語言技巧,當這些技巧足夠巧妙時,就自然成為了藝術。而霸凌無需任何技巧,只需要足夠的惡意,霸凌者就是惡意的租售者,其擁躉也是為了“替代釋放”惡意而聚集在其周圍的。但也正是因此,霸凌者的想象力和表達力往往都相當貧瘠和匱乏,如果離開了惡意,他們甚至講不出一個帶有幽默感的段子,自然也會迅速地失去所有的擁躉。
責任編輯:陳斌
近年來,因脫口秀演員冒犯性言論引發輿情的事件時有發生,且有增多的趨勢。某些具體演員的部分擁躉認為,作為一種對國人來說還比較新的表演形式,脫口秀是一種“冒犯的藝術”,接受冒犯即是欣賞藝術,如果感到不快,說明還未具備相應的藝術涵養和幽默感。
把“Talkshow”“信達雅”翻譯成“脫口秀”顯然是妙筆生花的典范,但把“脫口秀”之名冠于目前國內流行的這種單人語言喜劇類節目上則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張冠李戴。在英語國家,脫口秀(Talkshow)本身是一種談話節目,通常由一名主持人和一名嘉賓,圍繞著某個問題,或觀眾的提問進行訪談,國內觀眾最熟悉的訪談節目里,最接近脫口秀的其實是《魯豫有約》。
而國內現在流行的所謂“脫口秀”在英語國家其實叫“Stand-up comedy”,它也并不是什么“新的藝術形式”,它最合適的中文翻譯應該是“單人喜劇”。在舶來之初被錯誤地冠以“脫口秀”的名字,被約定俗成地沿用至今,其實是個翻譯上的誤會。
“脫口秀”(以下均指Stand-up comedy)和我國傳統的單口相聲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聽慣了單口相聲的中國人,為什么會被表演形式差不多的“脫口秀”冒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