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士山的注視下:西伊豆騎行記
對伊豆人來說,火山噴發、地震、海嘯、臺風、長期降雨導致的山體滑坡,哪一種都有可能成為滅頂之災。所以,他們以自然為靈,聽從命運的差遣——生活所依賴的,既然是大自然的賜予,當然也可以被頃刻收回。
也許在富士山的注視下,每個人都會臣服于自然的力量。
責任編輯:楊嘉敏
東京還是那個迷人的大都市,各色人等熙攘在那些盛名在外的鬧市,與五光十色的街景一道,創造出浮華的塵世。但日本的精華,一在都市,二在鄉下。前者對中國人來說,曾是去日本主要的目的,這次在東京的商場,耳邊卻響起親切的普通話:來都來了,總得消費點什么。是啊,這些東西什么在國內買不到?論購物環境,卻也好不到哪里去,往往打開手機一查,還不如直接海淘便宜,頓時喪失了樂趣。
在復雜如迷宮的東京站,我搭上東海道新干線,向伊豆逃去。
騎行在伊豆半島西海岸 ?攝影 陳晞
目標“天際線”
從東京坐車兩三個小時可到伊豆,所以這里一直以來像是東京人的后花園。其實伊豆半島并不小,環島一圈有兩三百公里,游覽起來有三條線,因為線路分散,想一次玩完不太容易。中線和東線交通最方便,中線是伊豆最熱鬧的地方,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修善寺的溫泉,早已是國內游客熟知的地方,沿著東線可以一直抵達伊豆半島的最南端,一路都有軌道交通???,熱海的花火大會、大室山和其噴發形成的城崎海岸、日本當地人都愛去的白浜海灘,是進階旅行者的最愛,還有些人在東線選沒那么熱門的地方住下來,伊豆高原、伊豆稻取,體驗昔日漁村的安寧平靜。唯有西伊豆,國內去的人最少。
也不怪國內游客,西伊豆沒有軌道交通,公交車又極少,每天定點零星幾班,下午五六點鐘就停運,大部分地方還不???。日本人去西伊豆主要靠自駕,但國際游客想在日本自駕,要求有日本本土駕照或者國際駕照(IDP),而IDP用中國駕照是辦不下來的。在西伊豆騎摩托旅行也是不錯的方式,但同樣有駕照的問題,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說操作門檻其實更高了。于是我想到,同樣是騎行,未嘗不可以是自行車!
深入了解之后,沒想到伊豆半島是日本最著名的騎行圣地,東京奧運會的場地自行車館就在伊豆,山地車比賽也放在伊豆半島的山區,公路車比賽放在了富士山腳下,離伊豆也不是很遠。伊豆騎行文化的興起不得而知,直觀判斷有幾個因素:首先是離東京近,騎行文化和經濟水平是直接相關的,近年國內的騎行熱其實是經濟發展的結果;然后是伊豆半島路況多樣,風景多變,可以沿海岸線巡游,也可以在中部山區挑戰各種難度的爬坡,有平整的柏油公路、山間坑洼失修的小道,還有山地車愛好者開辟出的土徑。當然,最吸引人的是大部分時間都伴隨左右的富士山景,在伊豆半島欣賞富士山的絕佳角度除了中部的高山,就是西伊豆的海岸沿線。日本奧組委把自行車賽安排在伊豆,當然少不了把富士山這個“大IP”植入奧運會視覺畫面的考量。
像所有熱愛旅行的人一樣,盡管時常憎惡這個萬物互聯的世界,讓對遠方的想象都化作手中方寸間唾手可得的“眼前”,但網絡帶來的便利卻也實實在在享受著,顯得有點兩面三刀,十分矛盾。有國外旅行者分享,在修善寺以北不遠,隸屬于伊豆之國市的田京站附近,有一家出租高端公路車的地方,那是一家世界知名自行車品牌的體驗中心,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