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資產解凍”騙局涉案金額過百億:警惕傳統騙術不斷迭代丨快評
在移動互聯時代的“民族資產解凍”老式騙局,等于集合了“刷單返利”“售賣假貨”“虛假理財”“冒充國家機構類詐騙”的多種元素,又因其技術手段得以觸達更廣闊的人群,行騙成本也相應地得以攤平,從而煥發了新的生命力。需要警惕的是,隨著老齡化時代的來臨,類似“民族資產解凍”的老式騙局在經歷了電信、短視頻、App等“技術迭代”之后,是否還會博得如人工智能這種更新技術的“加持”并繼續收割特定人群。畢竟,如今的AI已經可以讓“歷史名人開口說話”。
責任編輯:陳斌
2024年10月25日,公安部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通報有關打擊整治“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犯罪”專項行動成效。根據通報,今年2月以來共破獲相關案件574起,打掉犯罪團伙247個,抓獲犯罪嫌疑人4385名,查明涉案資金129.5億元。工作中,公安部對“中國共富”等26起重點案件掛牌督辦。
所謂“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其實是由來已久的老式騙局,也有其獨特的歷史成因。歷史上確實有一些“民族資產”需要“解凍”或是追索,從國家到民間再到個人也有過諸如“重金收購獸首”“聲索遺失文物”與取回個人財產的實踐,但在有案可查、有章可循的正規“民族資產解凍”之外,這個概念也因其“民族大義”的外衣、和有利可圖的動機,而催生了一條詐騙產業鏈,綿延至今。
“民族資產解凍”的騙術多以“挽救珍貴國寶”“追回國家財產”“取回個人巨額財產”開篇,輔以精心設置的虛假身份如“國務院民族資產解凍內務部”“國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