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葬禮,悲傷被掩蓋在熱鬧里丨回鄉偶書
一位年長的族親扶起堂侄兒,親自做示范,教他如何行下跪叩拜大禮。我想晚輩中的90后這一代尚能配合,到了00后,這些傳統的習俗規矩大概再無人遵照執行,終歸是要煙消云散了。
責任編輯:溫翠玲
我匆匆趕回村里,老家靈堂已布置妥當,白幔低垂,小叔的遺照掛在大廳正中。門前搭起大棚,擺了十張桌子,人聲鼎沸。
我一一和眾親戚打招呼。熟悉的面孔神色凝重,不似往常笑臉相迎的歡樂情景。
小叔是我在老家送走的第六位長輩。年前,72歲的小叔被發現患胃癌晚期,手術后拖了大半年。至此,父親兄弟仨都已離開人世。我們閩西客家傳統,叔伯嬸娘去世,侄兒侄女一樣要頭戴孝布日夜守靈、出殯送行、做“五七”。
左鄰右舍各家族親不請自到,主事人一一落實分工,大家各司其職,有條不紊進出忙碌。最要緊的是請人擇出殯吉日,有專人負責報喪。過去要上門報喪,現在有手機,只需電話通知,省事多了,但娘舅和姑媽家還是須得親自上門稟報。
小嬸時而痛哭,時而站在一旁平靜地看著大家忙碌進出和祭拜。兩個堂妹兩眼腫脹,仿佛一夜之間蒼老好幾歲。小叔唯一的兒子——我的小堂弟憔悴疲憊,從小叔患病住院到去世,他承擔的壓力遠比出嫁的堂妹要沉重得多。
小叔定于兩日后出殯。我暗自在心里松了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