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商君列傳》文本分析:漢代人心目中的商鞅是什么樣子的?
《史記·商君列傳》寫商鞅,是否定為主,基本定位是“其天資刻薄人也”,這也是漢代的主流認識。
不過司馬遷最大的優點,是敘事大于立場,所以被否定的商鞅,也被寫得很有神采?!妒酚洝芳劝焉眺弊兎ê笱芰荜帒K慘的景象寫出來了,也把強國崛起所向無敵的霸氣寫出來了。所以立場完全相反的人,都可以從這篇里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因此也很方便現代人作反向解讀和二次創作,把商鞅理解或塑造為正面形象。
責任編輯:陳斌
商鞅的傳記很多,但后人寫商鞅的傳記,不管說得多天花亂墜,能依據的基本材料,其實沒多少。
最基本的,當然是《史記·商君列傳》。其實這一篇當中,有幾分真假,很多地方都不好說。不過從這篇里,我們至少可以了解到漢朝人心目中的商鞅是什么樣子。
下面我們扼要分析一下《史記·商君列傳》,這里只講象征意味比較濃郁的部分。
用商鞅還是殺商鞅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原王舉國而聽之?!蓖鹾偃?。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蓖踉S諾而去。公叔痤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摈痹唬骸氨送醪荒苡镁匀纬?,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萃跫热?,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
商鞅是衛國的一個小貴族,保衛的衛,所以年輕時叫衛鞅或者公孫鞅,公孫就是表示可能是某位衛國國君的孫子,戰國時禮崩樂壞,公孫也就是個泛泛的敬語,不是值得較真的問題。
衛國早就是弱小得一塌糊涂的國家,即使真是國君的后代,也是沒什么特權地位了,但是商鞅的家庭條件,還足以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說過多次,統治階級邊緣人,很多東西都是能看見但是不擁有,人的奮斗意志往往就會最大限度激發出來。但是,內心的仇恨意識,往往也會非常強,大貴族和他們相處時,那種有意識無意識的蔑視或者漠視,都可能在他們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
商鞅曾經在魏國的相國公叔痤門下做門客,公叔痤很欣賞他。剛巧公叔痤生病了,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說:“您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么辦呢?”
公叔痤回答說,我門下有個年輕人叫公孫鞅,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
魏惠王聽后默默無言,公叔痤屏退左右,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p>
魏王走了。公叔痤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但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先忠于君,后考慮臣,因為忠于君,我勸殺掉你,因為考慮臣,我勸你趕緊逃?!?/p>
商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么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沒當回事。
果不其然,魏惠王離開后,對隨侍人員說:“公叔痤的病很嚴重,真是讓人悲傷,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完了又勸我將他殺死,這豈不是很糊涂嗎?”
這段情節,就是非常典型的有象征意義但是不必太關心真假的故事。
實際上這是個套路,一個大臣勸國君,你要對某人好,見國君不聽,就勸那你就殺了他,這種話術《史記》里就出現了不止一回。而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商鞅的故事,也是《戰國策》《呂氏春秋》里早就有的。
《史記》的特色,是加了商鞅的反應,“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么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
加得好,商鞅這個人的見識、氣度寫出來了。
其實你仔細想,商鞅這話的邏輯是不對的。因為相國的人選,對魏惠王來說是大事,殺掉商鞅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對魏惠王來說是小事。公叔痤也是老臣了,大事不聽你的,小事給你個面子,不奇怪吧?就是99%的可能不聽,還有1%的可能聽了呢?因為殺掉這時的商鞅,對魏惠王來說實在太微不足道,是根本無需認真對待因此如何處理也就有很大隨機性的事,你商鞅可就是這么一條命啊。
但是商鞅就是不走。因為商鞅如果走了,然后梁惠王那個話傳出來,我怎么會屑于專門去殺這么個小把戲呢?這就成了商鞅履歷上的一個污點,魏王根本就不屑于殺你,可是瞧你逃跑的那個慫樣!商鞅不走,那這件事就成了對商鞅的一次非常好的炒作,商鞅是多么地有預見性,商鞅又是多么地氣定神閑。
商鞅就是這么一個不惜賭自己的命,也要讓大家都看見自己的人。
商鞅四見秦孝公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其智不開悟矣。后五日,復求見鞅?!摈睆鸵娦⒐?,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摈睆鸵娦⒐?,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摈痹唬骸拔嵴f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毙l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跶之前于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摈痹唬骸拔嵴f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span>
后來商鞅還是去了秦國,因為聽說秦孝公求賢。對照《秦本紀》,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曾長期在魏國流亡,是從魏國學了變法方案,然后回秦國的。魏惠王時代,魏國有不少人才流向秦國,因為魏國的變革期已經過去了,階層上升窗口已經關閉,卻培養了一大批有治國胸懷和能力的年輕人,這個國家已經無法消化這些優秀的年輕人了,必然出現大規模的人才外流。
到秦國后,商鞅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孝公。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很多人熱衷討論的問題,景監到底是不是一個宦官。
我只能回答,司馬遷肯定認為景監是宦官。這不是因為說他名字里有個“監”和后來的太監巧合了,今人可能因此誤會但和司馬遷無關。司馬遷的看法在《報任安書》里,司馬遷對任安說,你不要讓我推薦人才了,人才是不愿意和我這樣的受過宮刑的人發生關聯的。然后司馬遷舉了一堆例子,人如果和宦官接近了,就跌份了,其中就包括商鞅通過景監見秦孝公。
戰國時代,一方面君主想積極引用原來貴族圈子之外的人才,另一方面又沒有成熟穩定的官員選拔渠道,那么最重要的辦法,就是靠自己親近的人推薦,而宦官總是君主最親近的人。當然,今天我們倒也沒有必要再覺得通過宦官推薦就不體面。
《史記》寫,商鞅通過景監,先后四次見秦孝公:
商鞅見秦孝公,第一次談“帝道”的方法,把秦孝公差點聽睡著了。然后對景監發火,說你給我推薦了什么人,這種人有什么用呢?
第二次,談“王道”,秦孝公還是心不在焉。
第三次,談“霸道”,把秦孝公聽精神了。
回來后,商鞅說,我知道該和國君說什么了。于是第四次見秦孝公,談了“強國之術”,這一趟聊下來,秦孝公是鐵了心要用商鞅了。
但是商鞅感嘆:“我勸大王采用帝王治國的辦法,建立夏、商、周那樣的盛世,可是大王說:‘時間太長了,我不能等,何況賢明的國君,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怎么能叫我默默無聞地等上幾十年、幾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呢?’所以,我用強兵之術說他,他才特別高興。然而,這樣也就不能與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p>
這一段,又是一個只需要關心象征意義不必較真的情節。
關鍵問題在于所謂帝道、王道、霸道、強國之術到底是什么?
很多詞的含義,古今是有很大的變化的。比如說“帝”,現在受西方影響,我們把國內文化多元,有多個民族,對外表現出很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