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的技藝”:十九世紀的沙俄如何用中國茶葉摧毀中國茶商
清朝則無法把握住自身所具備的自然資源稟賦所帶來的貿易優勢進行深入發展,逐漸在近代中俄貿易中被淪為國際貿易垂直分工中的下游國家?!爸袊禺a的茶葉摧毀了中國的商人”這一歷史現象,值得深思。
責任編輯:陳斌
遠在金帳汗國時代,蒙古統治者就將茶葉帶入了被其征服的羅斯諸邦,俄羅斯人的飲茶習慣和飲茶文化開始形成,俄語中的茶一詞與蒙古語的茶一詞發音完全一致,均系漢語“茶葉”一詞的音譯,也從語言學上揭示了茶葉從中原傳至蒙古草原,進而進入俄羅斯的傳播路徑。
在十九世紀的俄國,最受歡迎也最普及的茶葉品種產自中國湖南北部、湖北南部的青磚茶和米磚茶,青磚茶是用黑茶的大葉和茶梗壓制而成的方磚型茶餅,米磚茶和青磚茶造型一致,區別在于其是用紅茶的碎末壓制而成的。
行走于大江南北到恰克圖的晉商既是磚茶的發明者,也是向俄國出口磚茶的主力。自明末崛起以來,晉商就是精明而勤奮的商人,他們在對蒙古、俄國出口茶葉的過程中發現,深受蒙、俄底層百姓喜愛的廉價茶葉利潤較薄,在運輸中損耗卻不小,于是采用了將茶葉壓縮成堅實茶磚的方法,既降低了運輸成本,又減輕了中途損耗,迅速以優良的品質和低廉的價格征服了當地市場。
晉商控制了磚茶的主產地羊樓洞地區的茶葉種植、收購和壓制環節,然后經過傳統的漢口—樊城—恰克圖商路,將磚茶在蒙古沿途售賣,然后出口到俄國,全盛時期達每年60余萬擔,占到中國對俄國茶葉出口的一半。他們牢牢地控制著產銷線,來到恰克圖的俄商如果不買晉商的茶葉,只能空手而歸,而晉商卻可以將茶葉在蒙古囤銷,因此在這一貿易中,晉商完全占據著主動權。
登堂入室
與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的英國心態相似,作為帝國主義國家的俄國也對殖民對象對俄國單方面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