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氣候先鋒|興業證券劉志輝:做證券業綠色金融的探索者
相較銀行業主導的綠色間接融資,證券業主導的綠色直接融資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仍顯不足,劉志輝認為政策標準逐漸完善的過程中,還需行業先行者通過系列管理和業務創新拓展綠色證券場景,并通過加強外部對話合作,共同提升證券行業在綠色金融市場的影響力。
責任編輯:孫孝文
雙碳背景下,證券公司作為重要的金融機構,承擔著多重責任,包括綠色債券的發行與承銷,促進綠色資產證券化,以及開發綠色指數、綠色基金,提供綠色投資咨詢服務等,助力中國社會經濟加速綠色轉型。
興業證券總裁劉志輝認為,證券公司可以通過精準對接企業的綠色轉型需求,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支持,幫助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綠色競爭力。
2018年,興業證券在集團層面發布《持續推進綠色證券金融業務發展的行動方案》,在行業內率先設立綠色證券金融部,全面推動綠色證券金融業務發展。
2020年,興業證券在集團層面成立了綠色證券金融領導小組及工作小組,2021年設置綠色融資、綠色投資、綠色研究、環境權益交易四個專項工作小組,形成“四位一體”的綠色證券金融服務體系,推動綠色金融業務的持續創新和深化發展。
2021年,公司提出目標,力爭2025年綠色投融資規模達2000億元,年均增速不低于45%。截至2024年6月,興業證券累計幫助企業實現綠色融資規模超2700億元,提前完成業務目標。
系統化創建綠色證券工作體系
南方周末:從頂層設計、制度建設到人才培養,興業證券為促進綠色金融發展做了哪些重點工作?
劉志輝:管理架構方面,公司搭建了“戰略層-領導層-實施層”三級業務管理體系,成立了戰略與ESG委員會、綠色證券金融領導小組、綠色證券金融工作小組,監督、部署和落實綠色金融戰略和具體任務。同時設立綠色證券金融部,起到牽頭和協調作用,確保綠色金融理念融入公司各項業務場景。
制度建設方面,為解決行業綠色證券金融產品和業務的界定模糊、不統一、難執行的問題,興業證券結合研究和實踐成果,2020年在行業內率先編制發布《興業證券集團綠色金融業務評價標準》,從綠色企業、產品服務體系評價標準等多維度明確了綠色證券金融業務的邊界,不僅為系統化推動企業自身綠色金融業務發展,還為行業規范綠色證券金融相關業務提供了借鑒。
考核激勵方面,公司2019年就將綠色金融指標納入了集團年度考核,逐步形成一整套適用于證券公司的綠色金融業務考核指標。同時,還建立了一系列向綠色金融業務傾斜的財務資源配套政策,依托年度考核和財務投入兩大指揮棒強化內部引導激勵。
人才培養方面,公司于2021年在行業內率先啟動了“綠色金融專員認證培訓”項目,截至2023年末已成功培養出138名經過嚴格認證的綠色金融專員。2024年公司進一步推出了“綠金專員提升計劃”,旨在匹配集團綠色金融2.0升級發展要求,從戰略、業務、服務、營銷等場景提供培訓支持,培養既精通證券業務又熟悉綠色金融領域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隊伍。
風險管控方面,公司建立了“識別-分析評估-監督管控”的風險管理流程,將環境氣候風險因素融入投行、投資、信用等業務線的盡職調查、審批決策及后續管理。此外,公司還對公募產品投資組合的環境風險敞口進行量化評估,對投融資業務的碳排放強度進行測算,通過碳足跡管理加強投融資的綠色約束。同時,公司已連續四年開展環境信息披露,實現“以披露促管理,以管理促績效”。
南方周末:針對高排放的行業,證券公司如何提供更好的綠色金融服務?
劉志輝:火電、鋼鐵、水泥等八大高碳重排產業貢獻了我國八成以上的碳排放量,淘汰落后產能、完善碳減排管理、加強監管力度是促進低碳轉型的主要方式。這一過程中,證券公司可以通過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助力高碳行業低碳轉型。
一是拓展高碳行業的轉型融資渠道。證券公司可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做大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低碳轉型掛鉤債券、低碳轉型債券等轉型債券品種規模,積極拓展轉型融資服務。
二是創新碳排放權金融產品。證券公司探索在碳排放交易中提供碳信用、碳風險管理等金融服務,推動形成更多基于碳排放權、碳匯的抵質押融資工具,提高碳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及碳資產的價格,幫助積極參與低碳轉型的高碳企業獲得更多環境權益收益。
三是提升自身氣候及轉型風險管理能力。證券公司不能只是單純的降低高碳行業的業務規模及占比,同時也要進一步完善自身氣候及轉型風險管理體系,評估低碳經濟過渡的實際與潛在風險,提高證券公司轉型金融業務的適應能力,更好地響應轉型金融客戶的業務要求。
南方周末:一些綠色生態產業存在“重資產、長周期、高回款風險”的屬性,興業證券如何為此類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劉志輝:《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中環境保護產業、生態保護修復和利用是七大類綠色低碳轉型產業中兩個重要的組成大類,往往由于其自身周期長、投入大、回報慢、溢價低等產業屬性,在融資的過程中面臨更多挑戰。
通常,這類項目需要公益資金、政府資金及商業資金的協同支持,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也是一種有效的途徑。例如2022年,興業證券擔任海峽環保再融資項目的保薦機構和主承銷商,完成了總額5.10億元非公開股票發行,海峽環保是一家深耕水治理的綠色企業。截至目前,興業證券已助力海峽環保實現IPO上市及可轉債、非公開等多輪資本運作,累計募集資金達13億元,有效支持了企業的快速成長與綠色發展。
南方周末:公司如何應用數字科技來提升綠色金融的質效?
劉志輝:我們于2022年9月上線了綠金業務數智管理平臺,該平臺是證券行業首個綠色金融業務管理系統,集成了三大核心工具:
一是綠色企業畫像功能。通過整合工商、交易所、證監會、發改委等多方數據源,構建全面的企業數據庫?;凇杜d證集團綠色金融業務標準》,利用大數據進行企業畫像,精準識別客戶的綠色屬性,為企業提供符合其綠色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多樣化金融服務,同時有效助力營銷展業。
二是業務實時跟蹤管理功能。實現了綠色金融業務流程的線上化管理,包括儲備業務的實時督導、業務信息的留痕與備份、查詢統計等。通過這一功能,我們能夠做到業務管理各個環節落實到人,促進考核有人可抓、有據可循,提升集團綠色金融精細化管理能力。
三是綠金業務智能報表功能。覆蓋了集團綠色投資、綠色融資、綠色研究以及環境權益交易等各個業務條線,實時根據數據信息變化,自動生成集團綠色金融業務的全景視圖,包括累計綠色金融服務規模、服務綠色企業家數、代銷綠色產品情況以及測算業務排名等。這些報表為集團綠色金融政策的制定、業務考核以及資源分配提供了有力的決策支持。
綠色直接融資政策還需細化完善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目前綠色金融市場上存在創新產品不足(多為貸款和債券)、創新應用場景較少的問題?公司如何推進相關創新?
劉志輝:目前市場上的綠色金融產品大多以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為主,這兩類業務的標準和模式也比較成熟,政策激勵十分明確,規模發展非常迅猛。相較而言,其他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則比較碎片化,相關標準匱乏或分割,例如綠色股票、綠色基金、碳金融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們的推廣與復制。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這些問題也是興業證券在發展綠色金融之初遇到的最大困難。因此,我們編制出臺了業務評價標準,打造全方位綠色金融服務產品體系、激勵機制和人才培養體系。此外,我們也注重加強外部合作,提升證券行業綠色金融發展質量。作為中國證券業協會綠色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和中國上市公司協會ESG專業委員會委員單位,公司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政策的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工作。2023年,興業證券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發布了《中國“雙碳”投資地圖》,引導全球資本投資于中國的低碳與可持續發展。今年,證標委組織制定了《證券期貨業綠色證券業務標準規劃(2024-2025)》,對綠色證券業務標準的完善工作進行了科學規劃與部署。在證監會及中證協的指導下,興業證券正全面參與這一標準制定工作,為推動綠色證券業務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貢獻力量。
南方周末:金融漂綠日益受到歐美發達市場監管關注,從行業角度來看,應該如何避免漂綠?
劉志輝:一是完善綠色金融業務的相關標準,加強對綠色項目的評估和篩選,對綠色項目的可行性、環保性、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二是要做好綠色項目存續期的信息披露,加大對資金用途的持續管理監督,提高項目運行的透明度,確保投資者能夠充分了解項目的運行情況、環境效益、資金用途及等信息。三是加快制定和完善綠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明確漂綠行為的定義和處罰標準。同時,加強監管部門的協調和合作,形成合力打擊漂綠行為。
南方周末:為促進綠色金融發揮更大作用,對中國資本市場有何建議?
劉志輝:一是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現有綠色債券標準雖已較為成熟,但綠色股票的標準尚未成型,對綠色直接融資的全面支持仍有提升空間。二是配套政策亟待強化,相較銀行業主導的綠色間接融資,證券業主導的綠色直接融資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仍顯不足。三是綠色創新業務亟待加快,需推動轉型融資發展,對綠色融資形成有效銜接。四是要健全ESG投資生態,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促進企業提升ESG表現,實現高質量發展。五是要提升國際影響力,將中國ESG評價標準進行國際化,而非過度強調將國際標準進行本土化,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ESG評價和估值水平。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