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老師調查學生家庭背景:職業倫理與科研倫理豈可缺失?丨快評
實習教師,可能出于感情或義氣而把第三方的調查問卷讓學生填寫,那首先是濫用臨時性的教師權力損害學生與家長權益的問題,突破了職業倫理的邊界;其次也會有同樣違反科研倫理的問題。至于調查問題中的問題諸如最底層“工作最不體面”充斥了對低收入者的蔑視,反而是最小的問題了。
責任編輯:辛省志
近日,有網友發文舉報上海閔行龍茗中學調查問卷“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疑似調查學生家庭背景階層,引發關切。此事觸發了不少家長的敏感神經。因為此前確實有學校調查學生家庭背景,如父母是什么職業,有什么職務等。
這種調查,最小的問題是侵犯學生家庭的隱私,更大的問題在于:
一則搜集的家庭經濟社會地位信息,被學校與老師用來區別對待、不一視同仁對待所有孩子,老師可能會更偏愛社會地位高或在有一官半職者的孩子,在資源與榮譽上向他們傾斜,被優待的孩子產生特權意識與優越感,被慢待的孩子產生不公平感與屈辱感,不利于孩子涵養健壯的心智與價值觀;
二則學校與老師開發利用家長,把某些家長的資源或權力給學?;虬嗉墶肮谩被蚪o老師個人“私用”,這些家長可能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到另眼相看而不得不配合,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成了人質,當然也會出現學校/老師與家長互換資源的情況,這就成了互相勾兌,給孩子示范與傳遞了不良價值觀。
所以,也難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