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歸來丨政經十事
責任編輯:張玥
本周有多條重磅熱點新聞,涵蓋財政、股市、住房、出口等諸多方面。針對部分新聞,我們邀請了專業人士進行解讀。
北京時間11月6日,2024年美國大選結果揭曉,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以較為明顯的優勢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哈里斯,再次入主白宮,成為美國第47任總統。
解讀(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特朗普的政策目標重心主要放在增加就業上,其提出的“對內降低企業稅率、對外加征關稅、弱勢美元、限制移民”等政策組合,根本目的在于減少進口、擴大出口和制造業投資,以增加美國國內就業。短期來看,特朗普的政策主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美國經濟復蘇。但由于特朗普加征關稅、弱勢美元、限制移民等政策主張不同程度上會成為進口商品價格和國內工資水平上漲的推手,有可能刺激通脹反彈。
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議案提出,建議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
此外,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介紹,從2024年開始,我國將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于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再加上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
解讀:10萬億元,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舉措。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近半個月以來,已經有多地政府和城投公司開始著手準備申請額度,希望能抓住政策機遇。
債務置換的本質是以時間換空間。2014年起,地方政府債務已經歷了四輪置換。藍佛安介紹,此次大規模置換措施,意味著化債工作思路發生了根本轉變。
11月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商務部、中國證監會、國務院國資委、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