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⑦:從24小時照護者的視角,老年人看病難在哪?

編者按:

幾個月前,北京大學教授胡泳照護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的經歷被媒體報道,在社交網絡成為熱點。高齡失能老人照護,并不是胡泳教授一個人要面對的問題。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多的高齡失能老人需要照護,這也成為整個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

家庭照護是中國老年人照護的主要方式,家庭照護也存在很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南方周末特邀胡泳教授撰寫系列文章,以親身經歷和學理思考,探討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七篇。
我們生活的世界已經老齡化,但卻沒有以一種誠意邀請老年人加入的方式來設計這個世界。當醫療組織忽視老年人的需求時,老齡歧視就會演變成對受害者的指責——也就是把老年人不適應醫院的種種,視作老年人的問題,而不是醫院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建成切實滿足老年人需要的醫院?

責任編輯:辛省志

“看病難”“看病貴”,是普通人多年的就醫感受,然而老年人這種感覺尤甚。具體來說,困擾老年人就醫的,有五大難題:搞不懂、找不到、走不通、等不及、住不上。

求醫之難

照護父母過程中,我曾多次帶他們去醫院。在醫院里,我最難過的就是看到那些沒有子女陪伴、不得不獨自就醫的老人。醫院里的眾多事情,我一個中年人都忙不過來,更別說生病時的老人了,他們的無助挺觸目驚心的。

2024年8月,《南方都市報》搜集了長者就醫的“微心愿”。我發現,有相當多老人是獨自就醫,部分有老伴陪同,還有的有子女陪同。無論是哪種就醫方式,老人的心聲其實相當集中:

70歲的吳奶奶:線下掛號麻煩,無法當天看??;也不會線上掛號,需要年輕人幫忙。我覺得老人看病就是一件“折騰事”,期望能夠簡化老人預約掛號流程,減少就醫排隊時間。

71歲的劉伯:老年人總是多病纏身,就診時不僅要分開多次掛號,還要跑多個樓層和科室,老人身體素質不好,經不起長時間等待和奔波。希望開設老人綠色通道、老人一站式服務,提高就診效率。

70歲的郭奶奶:之前為了治好皰疹,我先后跑了急診、婦科、骨科、疑難雜病科等至少四個科室,做了多項檢查,不但花費了很多錢,身體、精神上也吃不消。希望老年群體就醫盡可能地少跑腿。

77歲的黎爺爺:使用醫院智慧終端時,老人操作不靈敏,容易出現失誤,同時也會產生膽怯心理。就診過程中,醫院指引也不清晰,只能求助于人工服務。希望醫院能夠增加醫導,為老年人提供全程陪診服務。

79歲的李爺爺:對于老年人來說,目前看診過程較為繁雜,就醫更加智能化,(但老年人)難以看懂,工作人員也更傾向于和子女溝通。期待醫院能夠增加更多年輕志愿者服務,提高就醫溝通效率。

僅僅摘錄幾條,就可以發現老年人就醫的難點所在。結合自身的經歷,我總結,困擾老年人就醫的,有五大難題:搞不懂、找不到、走不通、等不及、住不上。

搞不懂,從掛號就開始了。很多老年人根本不會用手機掛號,也不清楚應該掛哪個科室,導致在不同科室間來回轉,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做了不少重復檢查?,F在醫院全面信息化,各種流程對老人都是不小的挑戰。就算好不容易看上了醫生,由于視聽下降,認知衰退,加上專業術語溝通的問題,很多老年人看病時根本聽不懂,也不明白化驗單和取藥單是怎么回事。

找不到,由于視力及文化程度等限制,加之醫院標識位置、大小不清晰,老年人來回奔波、重復排隊,摸不到頭緒。在醫院里,時常沒有坐的地方,有時得不停地走路,一天暴走兩萬步,根本是老年人體力無法支撐的。

走不通,這一點對于我這樣的需要用輪椅推著老人就診的家屬來說,體會最深。北京這個城市當中的無障礙程度我就不說了,單說醫院的無障礙,我有過和我哥哥一起抬著我媽和輪椅上樓檢查的經歷,也有因為不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