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家銀行,誰在科技金融領域獨辟蹊徑?|2024年度“金標桿”
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包攬前十。少數城農商行獨辟蹊徑。
因商業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的挑戰較大,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更注重線下實地走訪調研,先后奔赴蘇州、深圳和浙江等地,深度訪談金融監管機構、商業銀行、政府相關部門和科技企業等。
商業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仍面臨諸多堵點和難點,期待更多政策突破。
責任編輯:豐雨
科技金融為“五篇大文章”之首。
商業銀行向科技類企業投早投小,是監管機構鼓勵和引導的主要方向。但這與商業銀行一貫的商業邏輯并不吻合。金融管理部門、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等正為此合力突破性創新。
中國人民銀行在11月8日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9月末,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和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均明顯高于全部貸款增速。下階段,人行將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哪些銀行已破解“高風險信貸、低不良率”和“高風險信貸、低貸款利率”兩大悖論?它們如何重構商業邏輯?
在“2024年金標桿——中國新金融競爭力榜”之科技金融初榜(《科技金融榜:哪家銀行的“科技金融施工圖”進度最快?》)的基礎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更新被測評銀行2024年中報數據、開展線上線下深調研,并邀請評審專家獨立打分,制作“2024年金標桿——科技金融榜”終榜。
重視線下調研
與其它子榜終榜一樣,被測評對象共43家,包括42家A股上市銀行和尚未上市但屬于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廣發銀行。。與此同時,科技金融榜終榜亦采取三大維度:以數說話的指標測評體系、線上線下深調研和專家獨立評審打分。它們分別占整體權重的70%、15%和15%。
慮及科技金融尚在探索期,終榜指標測評體系依舊與初榜一致,但更新了各商業銀行2024年中報數據。
在專家獨立評審維度,43家銀行中,15家獲得投票,包括4家國有行、9家股份行和2家城商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其中,工商銀行得票最多,因而在此維度中獲得滿分。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向43家銀行發送的線上調研問卷則聚焦科技金融領域的實際案例、創新金融服務體系、組織架構和定量數據(如不良率容忍度和貸款規模等)四個維度。在很多銀行對問卷的翔實回復中,科技金融創新多點突破。
因商業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的挑戰較大,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更注重線下實地走訪調研,先后奔赴蘇州、深圳和浙江等地,深度訪談金融管理機構、商業銀行、政府相關部門和科技企業等。(《科技金融深調研專題》)。
國有行和股份行包攬前十
與“財富管理榜”相似,科技金融榜第一名和第二名亦是工行和招行。其中,工商銀行以80分位居榜首。這是因為工行在專家評審和深調研兩個維度均獲得滿分。與此同時,工行在“科創票據承銷與科技型企業貸款規?!焙汀敖M織架構與制度建設”兩個子指標排名第一。
科技金融榜還顯示,榜單前十名均為國有行和股份行,包括工、農、中、建、郵儲、交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和中信銀行在內的六大國有行和四家股份行。盡管動態指標和靜態指標并重,但大中型銀行的規模效應可見一斑。
較之初榜,不少股份行和城商行在排名上大幅躍升。杭州銀行和浙商銀行最為典型,位居第11和第12。這是因為兩家銀行無論在線下還是線上調研中都提供了扎實的數據和案例。
分梯隊觀察,國有大行多對中大規模以上的科技企業“投長投硬”和自成體系的的科技金融評估體系。如,2024年,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作為唯一合作銀行,與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共同設計了全國首個“專利密集型產品價值評估模型”。雖然絕大部分銀行都有一套內部評估體系,但建設銀行是唯一入選全國科技成果評價改革55家試點單位的商業銀行,承擔“發揮金融投資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的作用”的試點任務。
股份制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的創新亦讓人眼前一亮。浙商銀行首創的“人才銀行”模式,已在全國不少城市復制。招商銀行則在“科技型企業貸款客戶數量”“科創票據承銷與科技型企業貸款規?!焙汀敖M織架構與制度建設”三個維度得分均排名前十。
城農商行獨辟蹊徑
與“2024年數字金融榜”類似,杭州銀行和滬農商行分別是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第一名。
較之國有大行傾向于“投長投硬”,優勝的城農商行獨辟蹊徑“投早投小”。
?
杭州銀行采用獨特的事業部制和考核機制及賽道選擇,破解了“高風險信貸、低不良率”和“高風險信貸、低貸款利率”的兩大悖論。
在指標測評維度,杭州銀行在“科技型企業貸款客戶數量”“科創票據承銷與科技型企業貸款規?!焙汀敖M織架構與制度建設”三個子指標的得分均較靠前。更因2024年中報信息披露完整度較高,且有獨特之處,杭州銀行在“組織架構與制度建設”子指標的得分與工行相當,并列第一。滬農商行的情況與此類似。
得分排名第14位的北京銀行亦值得關注。憑依大數據和算法,北京銀行對科技型初創企業更敢貸,而且更愿意給予更高的額度。其產品“科技初創通”主要面向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授信,且從線下改為線上。單個企業的授信額度提高至1000萬元。
亟待政策突破
各商業銀行依然在探索科技金融的全面破解之道。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發現,商業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依舊面臨不少堵點和難點。如,科技型企業風險評估難、知識產權質押處置難、金融產品和服務適配性不足、信息不對稱與專業人才缺乏和外部政策限制。
各銀行還期待政策盡快突破。在中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的大背景下,目前僅五家國有銀行被允許試點金融資產股權投資,其它銀行系統內投貸聯動受限,外部投貸聯動性不強。與此同時,地方法人銀行在資金成本上不占優勢,在營銷科技企業競爭中處于劣勢,且不在科技創新再貸款范圍。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為此建議,應在頂層設計上對科技金融進行制度性創新,并將更多商業銀行納入科創金融監管試點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業務;各地政府亦應完善早期科創企業的風險共擔和補償機制,分擔銀行信貸風險;完善科技型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機制,開放企業科創屬性數據等,幫助銀行準確評價科創企業。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