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人格由知識鑄就|初中組一等獎
第四屆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活動
獎項:初中組一等獎
作者:李云喬
學校: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海讀書院
指導老師:付鵬
“為什么要學習?”這是一個歷時彌久的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曾自問。是為了生計嗎?還是為了面子?然而,為何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諺語流傳至今?我們常常只看到那些表面的益處——考上一所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賺取越來越多的金錢,在親朋好友中顯得光鮮亮麗。這似乎是現在大多數學生心中學習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們拋開這些表面的浮華,學習,究竟又是為了什么?塔拉·韋斯特弗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答案。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從束縛中解脫,破繭成蝶的故事。書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塔拉本人,從小生活在一個極端虔誠的摩爾門教家庭中——她的父親對宗教有著近乎狂熱的信仰,他堅信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因此每天督促家人制作罐頭以備不時之需。他認為政府是邪惡的,控制著醫院,因此即使在妻子分娩時,他也拒絕送她去醫院,也不為新生兒辦理出生證明。他不允許孩子們去學校,因為在他看來,學校是政府用來蠱惑孩子們的地方。塔拉從小就在家中跟隨母親學習識字和算術,從未接受過正規的教育。對她來說,世界不過是那座小小的山頭。她從小就被灌輸著:外面的世界是邪惡的,上帝終將懲罰所有人。她的童年是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的,那里沒有朗朗的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父親不允許她和她的兄弟們擁有自己的聲音,自由意志在他眼中就是惡魔。這樣一個愚昧的家庭,就像一個繭一樣,蒙蔽了她的視野。她被哥哥肖恩霸凌,頭被按進馬桶里。但在這個繭里,她發現了一絲裂縫——學習。在哥哥泰勒和母親的鼓勵下,塔拉考上了大學,她沖破了繭,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成為一只自由飛翔的蝴蝶。
這似乎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勵志故事,但深入探究塔拉的成長經歷,我們會發現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在從小就被灌輸著父親愚昧思想的情況下,塔拉覺醒的意志,究竟從何而來?答案只有一個——因受教育而懂得自由。本書的英文書名“Educated”直譯為“受過教育的”。在塔拉的生命中,正是學習,正是教育,將她從愚昧的繭中解救出來。
我的一位老師曾經說過:“人為什么要讀書?是因為如果不讀書,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是由身邊的人塑造的?!痹跓o法行萬里路的情況下,唯有讀書學習能讓我們開闊視野,對世界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盲目地跟隨他人的步伐。更進一步地說,唯有讀書學習能讓我們擁有自己的意志,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他人的附庸。因此,知識越廣泛,讀書越多的人,他們的人格就越豐富,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就越強。他們會審視當下的狀況,評判周圍人的思想,對外面的世界產生好奇,尋找進步的方法。塔拉就是通過學習,有了自己的意志,認識到父親思想的弊病,她才毅然決然地、勇敢地向前邁步,走出了那座充滿垃圾與起重機轟鳴的大山。她通過學習,從一個父親的女兒,一個“山”里上不了學的孩子,變成了塔拉·韋斯特弗。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那些飽受苦難的國家中,最先覺醒的往往是知識分子。秋瑾、譚嗣同、周樹人、李大釗、周恩來……那個時代的人民被地主階級壓迫,但他們已經習慣了,因為中國千百年來的封建社會一直都是如此。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受過教育,被社會一點一點榨成一具具行尸走肉,一具具被操控的空殼,作為一具傀儡在世上白白走一遭。老舍的《駱駝祥子》中的祥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是社會的弊病。但那些知識青年,他們接受過教育,他們通過讀書有了自己的意志與靈魂,他們知道一個國家的主體是人民,所以要以人為本。他們知道女性應該不被束縛,不應該被裹腳。所以他們有了戊戌變法,“五四運動”……有了我們如今的歲月靜好。
獨立的靈魂是由知識鑄就的。學習,其本質不是為了追求那些名利,而是為了讓人擁有作為“人”應有的獨立的人格,不在這世間白白走一遭。所以,當你在深夜的臺燈下為作業所困,迷茫于學習的意義時,想想塔拉吧,想想自己是要作為一具傀儡,虛度這漫長的一生;還是作為你自己,去闖蕩這精彩的世界?